浅析主持人语言样态在新闻类节目中的体现 ——
王志立
石家庄铁道大学
摘要:近年来,新闻类节目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面对海量化、同质化信息,新闻报道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业已形成的多元媒体生态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新闻1+1》则成为传播主流声音的重要渠道。通过新闻评论、新闻访谈、跨屏直播互动等节目形式,白岩松等《新闻1+1》节目主持人展现出了专业素养、文化内涵以及高超的语言能力,成为了新闻类主持人的典范,进一步构建起了主流话语体系,起到了正面引导舆论的作用。
关键词:机遇与挑战;《新闻1+1》;白岩松;语言样态
随着现代媒体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传统媒体节目的代表——新闻评论及新闻访谈节目因其传播主流声音、引导舆论导向、传递真实内容、及时准确生动的节目风格深受大众的喜爱。《新闻1+1》是主流新闻节目中的优秀代表,主持人白岩松在此节目中的表现同样是自成一派,观众既能从其语言表达中通晓新闻之意,又能进行理性分析,扩展视角的广度,加深思考的深度。而一档节目的收视率的高低与主持人的主持能力密切相关,其往往来源于主持人的独特的感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生活经历。
《新闻1+1》的主持人白岩松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1989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1993年参与创办了《东方时空》,开始走进电视领域,之后他曾先后主持《焦点访谈》《新闻周刊》《新闻1+1》《感动中国》等电视节目。个人先后多次荣获“优秀播音员主持奖”、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和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新闻奖”等荣誉。其睿智、博学、幽默、平易、亲和的主持风格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语言作为人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具有表述感情、传递信息、交换信息的重要作用,主要划分为口语及书面语两种形式。在面对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在不同的交流场合中,各种语言样态所产生的效果差距极大,这就给我们研究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样态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将探究白岩松在《新闻1+1》中的语言样态,为主持人建立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更好地呈现节目以及把握未来主持风格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价值。
 
一、白岩松在新闻评论中的语言样态
(一)善用辞藻的即兴点评
《新闻1+1》创办于2008年3月,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时事新闻评论对话节目。节目以新闻评论为亮点,与传统新闻类节目的播音员不同,此节目的主持人白岩松、董倩等多采取“新闻+评论”模式。栏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话题展开评论分析。《新闻1+1》栏目以“主播制”进一步强化主持人符号特色,节目理性客观的节目特色和以白岩松为代表的主持人以其独特的主持风格、深入的思考成为了观众和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1]
白岩松在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时说道:“外卖平台用越来越先进的算法催逼外卖小哥越来越疯狂地奔波在送外卖的路上,险象环生。网友刷屏后,平台饿了么率先回应,轻描淡写。饿了么说给消费者一个选项吧,愿意多等五到十分钟,我的看法就是坚决反对多等五到十分钟去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靠平台和监管,不能甩锅消费者越宽容的越温暖的人越吃亏,这不合适。”语言犀利且用词极为精准,一语中的并指出了问题的症结。其中的两个词语——“险象环生”和“轻描淡写”的使用精准到位,给人以强烈的对比感,同时使观众能对平台算法问题和美团、饿了么平台下工作的外卖小哥的处境产生深度的思考。白岩松口语化的表达减少了与观众的距离感,且真情的流露和评论的精准到位均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二)连线中的精准提问
在面临灾情、疫情、险情之时,电视直播作为最官方和权威的主流媒体平台,在引导舆情、上传下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流媒体成为了连接政府和民众的桥梁和纽带。传达真实的声音显得极其必要。演播室内的主持人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一步一步接近真相。与身处新闻现场的记者进行连线的过程中,新闻现场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在特大寒潮的新闻现场,瞬息万变的现场环境对新闻现场的记者和演播室里的主持人主持能力和业务能力都有着很大的考验。2021年10月8日内蒙古通辽发生雪灾,白岩松与通辽市记者进行了连线,白岩松率先提问:“常远您好,通过屏幕看到这雪好像还在下,这雪下的情况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紧接着提问:“其实呢,平常这个季节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下雪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一次刚才我已经给观众朋友介绍了,咱们整个通辽市已经有8个旗县区受灾,用内蒙古熟悉的话来说它可能是白灾,那它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尤其给牧业带来的这种影响是什么样的?”接着又问道:“那现在对于整个通辽来说,正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减少灾情,并且恢复正常生活?”在非常不利的天气条件下,声音信号都很难听清楚,白岩松循循善导提出问题,弥补了记者所处环境视域的局限。在记者的声音被大风湮没时,白岩松的提问易于新闻现场的记者调整思路,使记者能够更加深入向观众解读通辽雪灾的情况,使观众如同亲临新闻现场,感受暴雪寒潮。同时语句朴实动人,关心民生以及牧民暴雪后的实际情况。既注重新闻的现场,又注重了新闻的核心,即“人的问题”。
(三)跨屏互动的奥运解读
在特别节目奥运1+1的跨屏互动中,白岩松采取了更亲切和放松的语态,穿着也更为放松,身着中国奥运代表团的运动服似乎亲临东京奥运会的比赛现场。但是,白岩松实际并没有前往东京奥运会现场而是在北京的另一个演播室里与主持人王春潇进行跨屏互动。两位主持人都是记者型主持人,语言生动活泼、自然流畅,具有强烈的现场感,虽不在现场却未脱离现场。奥运会中的运动员平均年龄较低,以小将居多,两位记者型主持人在这种节目形式下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情绪,并符合奥运节目报道的节目诉求。此时的“1+1”即一位主持人与一位新闻评论员的双人谈话方式。
在奥运1+1节目中,白岩松对全红婵、苏炳添、杨倩等所取得的佳绩都予以评论,评论中不乏对年轻奥运健将的赞美之词。白岩松的奥运热情通过语言传递出来,这是中国人都熟悉的声音,其中可能也有或多或少的语病甚至是激动时的破音,但却更能将白岩松的奥运激情传递给观众。同时其强烈的个人魅力感染了电视机和客户端前的观众。丰厚的文化底蕴使他驾驭起语言文字更加游刃有余,在节目中更传递了他对全国青年人的鼓励和劝勉,正如其所说:“体育体育,不仅是体还是育。”
 
二、白岩松在新闻访谈中的语言样态
(一)提问也是表达
2021年1月26日30分,主持人白岩松的网络直播节目——《白问》正式开播。同时在《新闻1+1》中也会直播。白岩松称其为《新闻1+1+1》。而新的节目形式做到了小屏反哺大屏,比电视节目具有更高的灵活性。《白问》第一期的主题是采访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在和崔大使的对话中,白岩松接连发问二十个。二十个问题涉及中美的政治关系走向、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美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以及大家特别关心的留学问题等,而主持人白岩松并不进行过多的点评,问题简明清晰、直入主题。白岩松说:“提问也是表达,要听其言,观其实,还要探其虚实。”新闻访谈的主持人分析的是理性和大局观,更靠近思想现场,而白岩松的主持风格也是如此,具有政治导向和大局观,能够做到理性真实、有根有据、不妄加评论。通过提问让观众不断接近真相,语言客观理性,但也有很多倒装的句式,让受访嘉宾难以闪躲,从而对受众所感兴趣的话题予以回答。白岩松通过提问,让观众接近新闻人物和新闻真相,而语言则理性直接减少过多的修饰,正如白岩松所说:“听的、看的人想听答案。”受众会在白岩松的发问后在嘉宾的回答中寻找到想要的答案[2]。这一过程颇类似于打乒乓球,发球的技巧有时可以决定成败,而好的提问就类似于好的发球,可以有假动作但必须精准、敏捷、稳健。这与其在新闻评论中所呈现的即兴评论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语言节奏更快,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受访嘉宾。同时不避重就轻,问题直接有力,短时间可以提出很多的问题,问题质量高而且相当密集,这些问题有力道,耐回味,吸引受众,与传统的新闻播音有很大的区别在于与嘉宾双向互动的过程,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有力的补充,为主流媒体平台发出主流声音,提供了来源和保障。
(二)白岩松的主持具有平易性、亲和力
在新闻访谈高质量提问之外,白岩松的语言风格也不乏诙谐幽默之语,体现了白岩松个人的独特风格和人格魅力。例如在第一期节目中,白岩松在和崔天凯大使直播连线开始,观众就可以看到崔大使的身后有一幅画,白岩松就以此画作为与崔大使话题的开端,白岩松先是让崔大使解读黄永玉先生的画,紧接着白岩松解释道:“黄永玉先生今年97岁了,这个岁数已经几乎快赶上美国建国史的一半了,06年他居然给联合国一幅画,关于世界和平的,也是丹顶鹤飞在荷花上面。”用此话题作为开场可以说是非常的精致巧妙,为接下来的提问做了很好的衔接,又调节了对话的气氛。这确实出自白岩松的即兴表达,足以见得平时的积累。我们在观看节目时,会时常发现白岩松妙语连珠,知识广博,兴趣广泛,而精彩的访谈还体现在对受访嘉宾所做的充分了解上面,白岩松介绍崔大使在07年到09年之间曾为驻日大使,如今大使在美8年,是一个挑重担子的人。这些对嘉宾背景信息的把握都源于白岩松的日常学习和多年的工作积累。“挑重担子的人”这样的话语平易近人,真实可感,和犀利直接的提问风格截然不同,但两种语态都存在于白岩松的表达之中却又不相互冲突,都展现了白岩松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学者型主持人的睿智。
在白岩松专访“神十二”航天员聂海胜的时候,更像是朋友之间聊天,亲切而又平和。他把空间站亲切地比喻成“家”,在和聂海胜聊天时说道:“您已经57岁了不年轻了,比我还大几岁呢”这无疑是拉近了与三次参与飞行的航天员聂海胜之间的距离,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他年龄很大依旧坚持飞天梦想的钦佩。这种沟通体现出了白岩松个人语言风格的亲和力和平易性,而且起到了及时调整谈话的节奏和氛围的作用。之后又询问航天员在空间站中的娱乐活动以及是否追剧。这样轻松的问答能使得正在身体恢复期的航天员更加放松并且畅所欲言,以一种朋友的姿态去畅谈在太空中的经历,并且向观众分享在太空中的非常体验。从而成功地完成访谈任务。
 
三、结语
白岩松在《新闻1+1》这样一档新闻节目中的语言具有极高的语言质量,表达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性,观点理性客观,表述具有温度和情感。直播中的组织能力、连线中的提问能力、镜头前的语言能力,构成了白岩松的核心业务能力。同时,其又能将书面语和口语相结合,作出充满个性且富有语言能量的表达,发出有内涵、有深度、精准犀利的提问,形成了白岩松独特的语言样态。
随着多媒体时代信息的海量化、同质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受众对传统电视节目的关注日趋减弱。另一方面,受众对新闻类节目的需求有所回升,以期能够获得更多真实的新闻资讯。《新闻1+1》通过具有权威性、主体性的内容实现了突围,白岩松的语言样态也值得广大媒体工作者的分析学习。
 
参考文献
[1]郭琳.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以《新闻1+1》为例[J].传媒,2021(8).
[2]周必勇,吴陈纯.论浅阅读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道——以央视《新闻1+1》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0(11).
上一篇:“赛博”语境下“人机关系”的转型变革与影响
下一篇:先秦及两汉人性论的发展及其特点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