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川∶为艺术做点事。谈及个人成就,他显得
本刊记者|白翎 陈
  ——"我出生在1944年1月,农历羊尾、猴头。"——"从小的印象就是∶父亲的画案铺着绿色军毯,墙上挂着叶浅予画的印度婆罗多舞。"—"对!墙上都是黄胄甩的墨点子。"——"有一次,黄胄看了我摹仿的小人书《淝水之战》,夸道;画得不错!跟我学画吧!":::::
  时代和火车一样,滚滚向前,赵振川从来不是一个抓着过去不放的人,但当回忆故去的那些人和事的时候,他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来处。
  如今,当年的小娃娃也已年近八旬,但赵振川没有停下画笔,没有停下脚步,没有停下追寻笔墨的心。那颗热爱生活、扎根生活的初心始终没变。也许,艺术的传承就是如此,前辈牵着晚辈的手,走到一站,挥手告别,未来的路,会有新的年轻人在等待接棒。艺术作品最终要靠它所承载的生命格局来支撑。作品的气格,不是空穴来风,它是能够穿透世态表象,直逼人心的力量感,不矫饰,袒露而率直。赵振川的绘画正是在这一点上有着十足的分量和体量。他的绘画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存在,不仅有悲悯的情怀,而且有超凡脱俗的大爱。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作为当代中国画的重要流派,这是多少年来长安画派的坚定主张。
  无论是开派宗师赵望云先生,还是其传承人赵振川先生,始终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创新,用画笔将陕西的山河故土和风土人情以艺术的形式跃然纸上,在这片热土上为中国画、为艺术孜孜不倦,奉献终生。
  "我喜欢画画,这些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艺术做点事,为中国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艺术创作和发展环境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作为艺术家,我们也要有更大的追求,为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进步多作贡献。"炎炎夏日的那个下午,在位于曲江赵振川的家中,他如此认真地表达着自己的心意。
  中国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国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积淀在绘画作品中,同样也沉积在一切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中,不管它形式怎样,都会有"中国味"。现在中国艺术家已经有了从容、自信的心态,可以更清醒地来看待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用时代的眼光来品评中国画。八十多岁的国画大师赵振川,执着地践行着自己的艺术主张。
  启悟与成长
  中国艺术家要"守住笔墨的底线"听闻访者来意,赵振川凝神沉思了片刻。彼时,大家都屏住了呼吸,或欲言又止,或低头静默,众人都在等待这位满头银发的画者,讲述他从艺多年来的酸甜苦辣。
  故事要从赵振川的父亲—赵望云先生开始讲起。
  20世纪40年代,赵振川的父亲赵望云先生从河北来到陕西,并创建了长安画派。
  20世纪60年代,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团体在北京等地组织了一次巡回展,他们以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表现勒劳淳朴的陕北农民形象的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长安画派逐渐为人熟知。
  赵振川自幼便随父赵望云先生学习中国画,统计学校毕业后便正式进入陕西美术家协会创办的国画学员班学习中国画,师从石鲁先生。
  有了家学渊源的言传身教,有了名师传承的循循善诱,赵振川这棵年轻的"酸菜"在如此一个旁人无法比拟的"菜坛"中"发酵"着,并渐渐有了"味道"。
  1964年,从小浸淫在浓郁的艺术气息中,再加上天赋和努力,赵振川的作品《山林新声》入选了1964 年全国第四届美展,在中国画坛崭露头角。
  "当时从统计学校毕业后,也不像现在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同时因为喜欢画画,便去了国画学员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记忆乙犹新地讲了很多往事。书香门第,师出名门,先拔头筹,原本以为一帆风顺的艺术生涯即将开始;不曾想"磨难"却才刚刚开始。
  1964年底,为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赵振川来到陕西省宝鸡市陇县李家河公社业家山大队普陀小队插队劳动,—待就是8年。对于这段生活,他并没有觉得是苦难,相反觉得是一件幸事。
  "石鲁先生曾讲;要做生活的'地主富农'。石先生是鼓励我们做生活的富有者,希望我们能到生活中去,做生活的主人。时代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我始终认为要坚持这一认识。师兄黄胄曾告诫我;真正的艺术家是从泥土里滚出来的。"回望这段经历,赵振川觉得那是自己人生的"宝藏"。
  农闲之余,年轻的赵振川依日坚持着写生和创作,"那阳时候,未来是个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但我不想废掉自己的一技之长。"对于写生,赵振川认为这对中国画的创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写生可以为创作汲取和积累大量的素材,同时也是画家师法自然,体悟客观现象,获取现场感受,捕捉生活意味与提升修为、开阔眼界的过程;另一方面,由写生所激发与启悟的创作冲动,有可能使写生直接与创作本身接通,是写生与创作的过程融合在一起。"后来他又以舞美工作人员的身份,随陕西省火线文工团深入三线地区慰问铁道兵,差不多又是8 年时间。直到1978年被调入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他才开始进入正式的创作阶段,也拉开了其艺术创作生涯的大幕。随后的十多年时间,《信天游》《南泥湾》《秦岭烟云》《秋塬》《苍凉古原》等一大批作品相继问世,并屡获殊荣,让他在中国画领域崭露头角。
  "改革开放后,随着大环境的逐渐变好,创作的条件也更好了,我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思想,而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进行创新,致力于形成自己的风格。" 赵振川认为,中国艺术家要"守住笔墨的底线",创新不能远离民族传统艺术的本体,试验更不能离开生活的土壤。
  每一个人都有思想,每一位艺术家都有风格,赵振川也是如此——大幅之作气势雄浑、丘壑绵茂、墨彩华滋,小幅画更是任情挥洒、笔势纵横、气味盎然。传承与突破"低调"回击着当时美术界的各种质疑在赵振川的众多作品中,有一幅佳作因为"表现大西北戈壁的独特地貌"经常被提及,那就是《戈壁春居》。
  "他有掌握大构图的气势,如《戈壁春居》那幅表现吐鲁番地貌气象的作品,古人无此皴法。"在著名国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张仃看来,赵振川能出如此精品,是因为他"不断地在下面跑,深入生活,完成了大批量的作品"。
  《戈壁春居》"明显带着试验性",评论家孙克赞叹赵振川"用了新的皴笔,以浓、淡、湿黑和朱红、土绿画了一张很有味的画"。
  "他通过师造化,认真体察创作对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他在对中国北方黄土高原的反复描绘中,结合前辈的成功经验,逐渐发明了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是迄今为止,表现北方土质山水、黄土质感最传神最成功的皴法之一。"著名画家胡马认为,"八五"美术新思潮后,赵振川不声不响,只埋头写生,进行试验,此时其山水画创作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用辛勤的劳动作出了最响亮的回答",用自己在技法上的创新和突破,"低调"回击着当时美术界的各种质疑。
  1994年3月,赵振川在50岁的时候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展。那个年代,能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80余幅作品参展,作品《摇院》《梨花四月雪》《黄河之滨多枣林》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次画展十分成功,不仅是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更一举奠定了他在长安画派和中国画领域中的地位。
  张仃认为赵振川就是长安画派的代表,"我很高兴,这西北风吹起来了。这次展览,我认为很成功,主要是刮起了西北风,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都很兴奋。我希望理论界好好就振川这次画展,再吹吹西北风,把我们中国山水画的正风扶起来.西北风就是正风。"随后还专门写了一篇《长安画派后继有人》,"我为长安画派后继有人称庆。"著名国画家黄胄、关山月等人都给予了这次画展极高的评价和肯定。
  对于当时的这些赞誉,赵振川显得很谦虚。"一个艺术家的成功与否,在于他作品中是否有生活气息,而生活气息中,泥土气息又是重中之重。泥土气息是什么?就是农村老百姓在务农时身上的泥汗味儿。另外,我也感受到了一种使命,就是要踏着先辈们的步伐竭尽所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画和长安画派。"赵振川说。
  自北京个展后,赵振川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他的山水画表现得更为自信和从容,笔墨功力的娴熟和艺术家的内在激情更加有机地结合,他的艺术境界出现了更为随心所欲同时又收控自如的大家气度。
  《白云人家》《秦岭冬韵》《岚皋》等八尺大作,气势磅礴薄、意兴盎然,整幅作品丘壑起伏,云横秀岭,石骨崚峭,树木森郁,笔势浑厚,墨彩华滋,表现出画者的匠心深邃,经验老到,确乎是精心力作。
  《陕南山乡》《神农初秋》《终南山写意》《青城天下幽》《神农秋居》等作品,恰如信手拈来,随意点染,吞吐氤氲,情凝笔墨,堪称神来之笔。
  究竟如何让艺术焕发出最本质的精气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赵振川向记者畅谈着自己的理念∶艺术家和创作者首先要具备天赋,就是一种感觉和悟性;其次还得努力学习和创新,不能墨守成规.要发掘属干自己的东西,"要在'认知,不认知,了解'的过程中寻找'主客观的统一',在构图、立意、手法上做到'有意思',最终形成自己的东西。"传承与未来让画作成为鲜活生命气象的充沛表达在他的画里,似乎总可以嗅出民间生活烟火气味,感知世道与人心。
  赵振川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曾遭遇了太多的苦难,在他的生命里铸就了坚韧和坚定,生命体验和艺术感悟就形成了。人们通过他的绘画,感到了他对自然与生命本身的敬畏。
  作为长安画派的传人,赵振川确实有一种坚定,有—种清醒。
  一方面,他通过笔墨,使画面有了神韵、有了情趣、有了味道、有了魅力,只有通过笔墨这把钥匙,才可能打开传统之门,才可能表达存在于绘画中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他的清醒表现在不断地走向生活、亲近自然,他去得最多的是陕北和陕南秦岭大巴山区.当然他的视里心)胸也更为开阔,他不是一个目光笔路狭窄的地区性画家。
  多少年来,赵振川所坚持和发扬的,正是长安画派所主张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也更加自觉而深刻地选择并奉行了这一艺术理念。
  多年来,赵振川认真吸纳传统与前辈在创作实践中的所长,又不断在生活之中寻找新的国画创新的元素和活力,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作为"长安画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和当代山水画的大手笔,他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
  赵振川的山水画令人们感到震撼的是其背后呈现的生命格局。
  不论是画的陕南,还是陕北,都有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指归,都饱含着充沛的生活气韵和活力。赵振川不大着意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和名山大川,即使画陕南,也不是田园牧歌,而聚集陕南最具生活与生命活力的情境,展示自己心中超迈的人生;他笔下的陕北更是气象苍茫,荡气回肠。作为画家,他已走出了历史与个人的局限,使自己的绘画进入超时空的精神指向,呈现出生命昂扬的一种过程和气象。
  艺术在这个意义上与生命的气象直接相连,赵振川的绘画所表达的天地万物生命的气象、气格和气量,他正是在这个层面进行绘画创作的,他的绘画是对生命气象的充沛表达。
  谈及如今的书画市场,他也有担忧,"可以说,我的艺术创作道路都是自信满满地走过来的,通过画画、出作品(集)、办画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可以说为长安画派和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做了努力。如今的书画界,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后辈当中成绩突出的不太多,有些担心,"也有一些人不懂艺术,好看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另外,一些画家、艺术家为了市场经济一味地迎合大众消费,这样的画作最终会消失殆尽。"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担当和使命,未来还要努力,让中国画更加深入人心。"他的担忧不无道理,如今的艺术环境和市场,包括中国画,可谓鱼龙混杂,"一叶障目"的事情十有七八。
  当然,对于长安画派和中国画的未来,他依然充满信心,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和参与到国画的创作中来,"如今,我的身上有使命,一方面要继续创作、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确保长安画派后继有人,使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上一篇:"开疆拓土"打造有效海外粮仓 —西安爱菊集团
下一篇:"水下洛神"如何使中华传统文化火爆"出圈"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