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歌剧中主题歌的中国精神研究
发布时间:22-07-15 点击次数:175
摘要:中国民族歌剧中的主题歌是指歌剧中的主题思想,它不仅是音乐材料上的音乐主题,而且还是题材内容上的思想主题,具有艺术表现意义上的主题性。中国民族歌剧主要人物都是女性,且均为“革命者”,“英雄人物”。她们经历了黑暗的旧社会苦难生活到革命年代的奋起斗争,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反抗残酷统治,抗击外来侵略,追求新社会思想解放,人性复苏,直至追求自由。在主题歌的表达中,体现了主人公爱国主义精神、榜样的引领性及勤劳勇敢拼搏的中国精神。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  主题歌  中国精神
歌剧是“以音乐、戏剧、舞蹈和舞台美学融为一体的,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中国民族歌剧是指,在吸收和借鉴西方歌剧创作基础上,坚持中国戏曲音乐“板腔”的结构,采用民族民间音乐曲调素材,主要以民族唱法表演的音乐作品。主要剧目有《白毛女》《洪湖赤卫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江姐》《红珊瑚》《党的女儿》等。
一、中国民族歌剧中主题歌的主题意义
中国民族歌剧中的主题歌是指歌剧中的主题思想,它不仅是音乐材料上的音乐主题,而且还是题材内容上的思想主题,具有艺术表现意义上的主题性。
(一)音乐主题
“主题歌”作为一个“音乐主题”具有音乐语言形式层面上的“主题性”,一般有两种表达形式。一是指“主题歌”作为一个“音乐主题”,在全剧音乐中以一种主题性音乐材料多次出现,从而呈现出“音乐主题”(主题歌)的“呈示再现”[1]但不做贯穿性发展,也就是不作为其他音乐(唱段)的音乐材料。例如,歌剧《党的女儿》中的《杜鹃花》、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乡谣》就属此类;二是“主题歌”作为一个重要的“音乐主题”,并在全剧音乐(其他唱段、序曲、过场音乐、其他配乐等)中得以不同形式的发展,故呈现出“音乐主题”(主题歌)的“呈示展开”,使“主题歌”与其他音乐保持着音乐材料上内在统一板腔体唱段形成对比性。这就是说,“主题歌”不仅在全剧中以不同方式多次出现,而且还作为其他唱段或配乐的音乐材料,对全剧音乐产生一种音乐材料上的控制或统摄作用。如《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江姐》中的《红梅赞》。中国民族歌剧中的“主题歌”,除具有这种“主题性”的艺术特征之外,还具有其体裁特征:结构相对短小,“歌谣体”风格,以抒情性为主,与中国民族歌剧中那种充满戏剧性的“板腔体”唱段形成对比。
(二)思想主题
思想主题也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使主题歌作为一首“英雄赞歌”,成为剧中主要英雄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写照,进而表达歌剧的主题思想。例如歌剧《江姐》中的主题歌《红梅赞》。它作为一个“音乐主题”,对作为全剧音乐主体的江姐唱段就具有一种音乐材料的统摄和控制作用。更重要的是,主题歌《红梅赞》中“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作为江姐这个英雄人物性格和形象的象征,充分表达出了江姐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进而极大地增强了歌剧《江姐》的思想主题。
第二种是将歌剧中的主题思想直接诉诸主题歌,如《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乡谣》。这些歌曲之所以被称之为“主题歌”,就在于它具有“主题意义”或“主题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一部抗日题材的剧目,讲述的是与敌伪作斗争的故事,塑造出了杨晓冬、金环等英雄形象,但它所讴歌的则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所颂扬的则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这部歌剧最高层次的思想主题。该剧的创作者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创作出主题歌《乡谣》,用这首充满乡音、乡情的歌曲作为爱国情怀的表征,从而表达爱国主义的思想主题。通过“乡间炊烟暖,乡下古井深,乡音说咱们是老乡,血脉一条根。乡谣字字沉,从小唱的是乡谣,烙着中国印”以“烙着中国印”的“乡音”、“乡情”、“乡谣”作为一种思乡之情的纽带,采用一种“家国同构”的艺术手法,对那种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了热情的颂扬[2]。 因此,该剧的主题歌起到唤起民族情结,民族认同感,鼓舞全体中国人放下阶级矛盾、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抗日,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情结,使剧中主人公获得了民族认同感。
有些主题歌既是一个“音乐主题”,又是一个“思想主题”。按歌剧《洪湖赤卫队》作曲家的解释,创作《洪湖水,浪打浪》这首主题歌旨在表达洪湖人民拥护党、热爱家乡、积极投身革命的深厚感情,“集中呈现洪湖人民对革命的美好向往”。不难发现,这正是歌剧《洪湖赤卫队》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在这部歌剧中,也正是依赖这首主题歌表达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信赖、无限爱戴和无限感激。不仅如此,作曲家还使《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曲在全剧多次出现,并将其中的一些音乐材料(音调片段)在全剧不同部位得以呈现。因此,《洪湖水,浪打浪》既是一个“音乐主题”,又是一个“思想主题”。[3]
二、中国民族歌剧中主题歌中国精神意蕴探究
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总书记对中国精神进行了初步界定,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出发,确立了中国精神的支柱,中国之路的精神支柱。[]第一次把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国精神”这个概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4]
(一)历久弥新的爱国主义精神
革命斗争题材是中国民族歌剧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从民族歌剧诞生直至今天,作品多采用革命历史题材,主要人物无一例外都是女性,均为“革命者”,“英雄人物”。她们经历了旧社会压迫到革命年代的奋起抗争,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反抗残酷统治,抗击外来侵略,到新社会的思想解放,追求自由。塑造英雄人物与凸显英雄人物是此类题材最为明显的特征。比如歌剧《白毛女》中的喜儿、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歌剧《江姐》中的江姐还有《红珊瑚》中的珊妹等。纵观20世纪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轨迹,它是以女性角色塑造为主的历史。
(二)英雄赞歌式的榜样引领性
中国民族歌剧思想主题的表现形式具有英雄赞歌式的作用,比如《江姐》主题歌《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表现出了江姐“革命者”的傲骨与高贵品格。“云来遮,雾来盖,云里雾里放光彩。风吹来,浪打来,风吹浪打花常开”表达了珊妹身上信念的能量。这些英雄赞歌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豪情,正是我们民族精神最好的写照,作为时代的榜样引领着我们前行,她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三)勤劳勇敢的战斗精神
在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诸多要素中,勇于战斗、拼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发展的内容,也是中华儿女不断奋斗的过程。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以及勇往直前的勇气,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动力。中国民族歌剧以人民为中心,以广阔的现实生活为导向,汲取养分,借助一个个感人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将民族精神呈现出来,它成为新时代传递、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主题歌《洪湖水,浪打浪》通过洪湖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党、热爱革命,集中表现了洪湖人民对革命的美好憧憬。这首歌曲正是通过赞颂美丽、富饶的洪湖,并使之与共产党领导革命之前一片凄凉的洪湖相对比,表达出对共产党的感恩,进而阐明了只有开展武装斗争、灭湖霸、打土豪、闹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的思想主题。
三、中国民族歌剧中主题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一)主题歌是革命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
把中国民族歌剧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从《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到《野火春风斗古城》,每一首主题歌都描绘出一幅我国近现代革命抗争史的路线图[5]。主题歌细致入微地描述出其历史文化价值。她们常用婉转优美的旋律诉说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使人们通过演唱主题歌还原革命历史,更加直观生动地获得印象,并且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红色革命史。
(二)主题歌是伟大信仰的薪火相承
中国民族歌剧创作背景正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年代。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者有着远大而崇高的理想,通过历史鲜活的人物塑造形象,弘扬着坚定信念: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才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主题歌通过颂扬伟大的理想与坚定信仰,对无私奉献与牺牲精神表达了歌颂。主题歌的歌颂有助于发扬光大先辈们的崇高理想,让无私奉献,无畏的坚定信念薪火相承。这一价值观的重塑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主题歌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文化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精神也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源泉,它通过赋予文学和艺术作品提高感染力与渗透力。从歌剧中表达女性主题,关注女性现实生活的状态和她们的历史命运,这是中国歌剧的优良传统。“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支柱,只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奋勇向前、屹立不倒。”为了给高校创作良好的健康审美环境,使当代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通过中国歌剧艺术熏陶,提高大学生健康审美的感知能力,树立中国精神品质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精神是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它是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它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它也是中华民族强盛的精神动力。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气质,造就了勤劳勇敢、热爱和平、团结自强的民族。正是在这样的中国精神影响下,中国民族歌剧依靠巨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断赢得人民的喜爱,使它经久不衰。总之,中国民族歌剧主题歌创作意识在新世纪得到了延续,并显露出一种新的取向。
参考文献:
[1]易秒樱. 中国民族歌剧主题歌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2]杨立军.略论20世纪中国民族歌剧女性艺术形象塑造的主要特征[J].音乐创作,2014(03):122-123.
[3]彭梅.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人性回归——写在中国首届歌剧节开幕之后[J].人民音乐,2012(05):44-45.
[4]赵士发.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梦”战略构想[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4,14(00):264-272.
[5]王保华.十七年中红色歌剧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分析[J].中国音乐学,2006(04):96-100
基金项目1:2021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艺术形象展现的中国精神研究(项目编号:2021B--214)
基金项目2:2021年天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称: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艺术形象展示的中国精神研究(项目编号:CX20210013)
 
作者简介:张荣家(1979.4-),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