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2-07-15 点击次数:120

摘  要: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和必要措施。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仍存在理解不到位、课程设置定位不清、组织形式和方法形式单一、劳动与教育脱离和评价体系缺失或不健全等具体问题。高校要充分理解认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特征,妥善处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以及专业教育的关系,使劳动和教育充分融合,通过有针对性的各类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和创新精神。最终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和督导机制使劳动教育落实落地,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主要特征;实施路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定位、内容、模式、评价方式等直接关系到劳动教育的效果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需要高校充分认识、科学设计、妥善组织、合理评价。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以人为本的育人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后劳动教育被赋予新内涵,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明确了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育人价值,并对包含劳动知识、观念、能力、习惯以及态度等元素的高校劳动教育目标进行进一步要求和部署。在具体实施层面,劳动教育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更加关注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重视个体的价值观的塑造,以及个体劳动存在价值与个体的内在情感[1]
(二)“小劳育”向“大劳育”的内涵拓展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正在完成从“小劳育”向“大劳育”的转变。“小劳育”的内涵主要着眼于劳动知识或劳动技能,代表性的“小劳育”就是上世纪90年代广泛在中学开展的“学农”教育。“小劳育”还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品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手段。此外,“小劳育”往往以课外活动、实践锻炼等形式开展,未能与专业教育深度有机融合。
“大劳育”在微观层面更加重视对个体劳动观念、态度和劳动能力等劳动素养的培养,更加突出对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培养。“大劳育”更加融入专业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和懂得现代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功能定位向劳动素养的培养转变
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功能经历了从为生产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向关注劳动素养培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意见》重新审视了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提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要求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劳动教育的功能以自我完善、全面发展为宗旨,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转变。[2]
         二、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劳动教育目标与专业教育目标的有效融合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通过各种与专业教育相关的实践劳动和体验过程,在习得劳动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创新意识。这就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明确劳动教育相关的意识、知识、技能、服务、价值观等目标。在专业教育中体现相应劳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综合劳动素养,实现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展现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重视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全面育人与专业育人功能的有效结合。
(二)“劳动”和“教育”不能人为分割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不同程度地出现“有劳动而无教育”或“有教育却无劳动”的分离现象。前者是单纯的智育或体育,后者则是单纯的德育。劳动教育是否真正依托专业教育、第二课堂等各类实践得以有效开展,有赖于劳动教育组织者有意识地创设具有情境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单元,在实践后结合学生的不同体验,引导学生对劳动教育活动本身、体会到的劳动精神和价值进行积极反思,促进劳动理论、实践与人格品格的互动与共生,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或验证正确的劳动观,真正实现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3]
(三)重视对劳动教育的评价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大多将重点放在设置、组织与劳动相关的各类活动上,而这些活动往往又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等活动重合或大体类似。对劳动教育的评价往往被简化为这些与专业教育相关活动的评价,常常体现为分数、各类奖项或实践评价等结果性质的形式,对劳动教育过程形成性的评价、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得到的收获和劳动教育活动本身的达成度都缺乏客观、可行的评价方式。
 
三、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一)充分进行学情分析,确保劳动教育有的放矢
高校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将劳动环节人为地硬性穿插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劳动教育环节的设置和实施必须以充分的学情调研和分析为基础。学情分析应该包括学生基本劳动观、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学生可以接受的实施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可能面临的问题等。
(二)系统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和环节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自由度过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实施的方法和途径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系统的规划。这就导致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于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或者单纯地以志愿活动、公益劳动等重劳动弱教育的形式所代替。
1.劳动教育理论课
高校应重点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必修课,主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情怀、劳动科学知识、劳动关系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同时在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开设劳动教育类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健康与安全、劳动法律、劳动关系等知识。
2.劳动实践类课程和环节
劳动实践课程的设置应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形势,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实践课程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使专业教育与劳动体验有机融合,增强劳动实践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高校还应邀请企业劳动模范、工匠大师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有效利用产教融合、行业企业优质资源,为大学生搭建接受劳动教育的社会平台,构建产教融合的劳动体验课程长效运行机制。[4]
3.社会实践类环节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公益服务、青年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活动和各类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强化学生公共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引导学生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下乡”等社会实践项目用专业知识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三)建立多元化、全维度的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需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不能用传统的考核方式简单替代。目前高校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还没有建构起来,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细化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进而建构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应包括传统意义上对劳动教育活动和环节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最终评价)、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和劳动教育活动目标达成度评价等方面。[5]
1.劳动教育活动教学效果评价
对劳动教育活动教学质量的评价应由劳动教育教研室或相关责任部门紧密结合教学活动大纲,关注劳动教育活动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着重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分类评价。对于单独开设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实践环节应着重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具体要求和实践成果进行定量分析。适宜将教学目标细化分解为多个过程性评价考核点,最终根据所有过程性评价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劳动教育质量评价应由专业教师和劳动教育教研室共同确定评价内容和考核要求,学生提交相关材料,并单独设置劳动教育考核或评价档案,由劳动教育教研室负责评价。
不论哪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教师和劳动教育教研室都应在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利用学生评教、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必要的学情和学习效果调查,并及时改进和调整。
2.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对学生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价必须建立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评价体系。学校应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为依据承担对学生受教育效果的主要评价责任。社会作为协同育人主体,应主动承担劳动教育责任,帮助学校以劳动教育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对学生进行相关领域专业技能、公共服务意识、劳动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能动体验,积极引导其从切身专业劳动体验、获得感来深入思考、评价自身在劳动观念和精神、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教学能力评价
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对劳动教育环节的组织和实施能力关乎劳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由劳动教育教研室或其他专门机构进行评价。对教师能力的评价首先应关注教师的劳动价值观念,是否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通过劳动教育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和领会;其次应突出教师设计、组织和实施劳动教育环节的评价,尤其要考查劳动教育环节与专业教育的契合程度,能否实现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效果“双丰收”;此外教师的言传身教、行为示范引领,因材施教等也应体现在能力评价之中。
4.劳动教育督导机制
建议在国家或省市层面建立“高等学校劳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校内尽快建立劳动教育督导部门,目的是尽快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加以规范,还应对劳动教育中产生的具有示范性的优秀教育教学和实践案例,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倡导、鼓励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欢欢.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的百年嬗变:教育方针与政策的视角[J].江苏高教,2021(11).
[2] 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
[3] 兰州财经大学劳动教育研究课题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四重维度[J].中国高教研究,2021(9).
[4] 张岩 李新纲 齐文彬.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探究[J] .教育与职业,2021(10).
[5] 刘向兵.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21(4).
 
作者简介: 邹林,(1981.10-),女,汉族,天津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