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
发布时间:22-07-15 点击次数:68
摘要: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强调文化自信,注重文化建设,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实践经验,分别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治理;推动文明互鉴交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面向世界;加强保护开发,以创新形式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且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和底蕴。因此,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内涵是丰富的,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随着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和国际政治博弈的尖锐,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文化建设方面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其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因此,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首要表现就是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在新时代的历史实践中熔铸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中,促进了党的理论创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今日中国不可割裂的文化脐带,是一切现实的社会实践所植根的文化土壤,其蕴含的文化追求、价值导向深刻塑造着中国的社会心理结构,是具体国情的重要体现,是治国理政必须尊重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和实践价值,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支柱。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自信的提出就使得我们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更加具有文化自觉,独立自主、自信从容地走自己的路,创造出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又不同于西方的模式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超越正是源于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一个重大实践价值就是使我们能更加自信地坚持中国道路,避免错误思潮的干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是丰富的,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双创”也必然在“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各个领域体现出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个领域的贯彻落实。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治理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都离不开价值观和文化的引领、塑造、规范作用,如果没有先进的、具有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就会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而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深厚的共识就在于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从新时代社会治理面对的实际挑战出发,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挖掘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世界文化激荡和意识形态交锋尖锐的时代背景下,高举文化自信的旗帜,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了文化认同,“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新时代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有助于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团结奋斗的激情,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推动文明互鉴交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面向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稳定的精神内核,但其内涵和外在表现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变迁,其中文明的交流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形成的历史原因,也是新时代传统文化实现“双创”的一个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时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4]进入新时代,人类全球化、信息化的速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快,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也更加频繁和剧烈。同时,全球化和人类文明也面对很多挑战,各种传统威胁和非传统威胁对人类的挑战与日俱增,逆全球化的思潮抬头,全球治理呼唤着更加公正、更加有效、更有公信力的新秩序和新模式。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秉承为人类谋大同的志愿,着眼于人类的长久发展与和平事业,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旗帜鲜明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不仅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认同和世界声誉。
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一贯主张的“四海一家”“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义理统一”“好战必败”等理念有助于推动当前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中的人类友好相处、相互包容、取长补短,共同担当人类共同的种种挑战,更好地推动世界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推动各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增长;有助于推动世界各国相互尊重主权、尊重领土完整,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促进国际治理体系的积极变革,从而实现人类的长久和平,最终消解核战争的威胁。
因此,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注重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加包容的胸怀面对世界各种不同文明,创新叙事方式,创新对外传播的新路径和新机制,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彰显。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就是这一历史实践的重要成果,这一价值不仅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也充分吸取了世界各类文明的先进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重要体现。
 
四、加强保护开发,以创新形式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首先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特别重视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其时代价值,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战略举措,发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的配套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这些文件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领域进行了部署和安排,为加强文化保护开发,以创新形式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战略性和执行性,拟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十四五”规划。
其次,坚持改革创新,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我们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以改革创新方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紧扣时代脉搏,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和网络受众,在制作精良、形式新颖的呈现方式在全社会掀起了文物热、非遗热、传统节日热,全社会的传统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比如在“春晚”“冬奥会”等重大场合都用科技手段和现代形式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提供了充足的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2]比如河南广电打造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探索,年轻时尚的表达、全覆盖的融媒传播、电视IP的产业转化、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等激发了体验经济和参与式文化的巨大活力。”[5]
再者,充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善于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转化、创新。信息时代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沟通方式。因此,“中华文明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基础信息,如何使其构成既有内在联系、又能精准获取,既满足专门研究、又适应多元使用的海量数据资源体系,实质上是一个文明体系所面临的基础建设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非举国家之力而不能为之。”[6]所以,各地文化部门,必须充分借助5G、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方式将重要文化遗产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更加便捷、更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晓松,朱基钗.习近平考察朱熹园谈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EB/OL].新华网,2021-03-23.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共产党员网,2017-10-27.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新华社,2011-11-16.
[4]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N].中国青年报,2019-05-16(02).
[5]胡妍妍.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创新路径探析——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中州学刊,2021(11):5.
[6]李松.信息化时代的文化传承[N].光明日报,2013-08-22(16).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