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视域下“两山”理论的时代意蕴及实
发布时间:22-07-15 点击次数:158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部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说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桥梁,批判了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一理念敏锐地回应了时代提出的生态治理问题,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继承与创新。探析“两山”理论的时代意蕴及其实践路径,对于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两山”理论;人与自然;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基于长期的自然科学研究,《自然辩证法》成为了恩格斯探索辩证法的产物,其研究批判导致严重生态问题的资本主义方式,并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对环境问题和生态道德的详细阐释具有指导意义,对新时代解决生态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但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两山”理论正是在我国的生态问题亟需解决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两山”理论的内涵
(一)“两山”理论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借鉴
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有着长达40多年的深入研究,为后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劳动是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与桥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表明“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人类,人既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不能脱离自然界独立存在与发展,人类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而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是区别于猿的一种明显特性。所谓劳动,是指人们有意识地通过使用特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主体用以生产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简言之,劳动是一种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有意识地去改变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是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自然界生产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自然界持续性发展,劳动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把人与自然联结起来。正如恩格斯所言,劳动和自然界的结合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所需要的材料,劳动把材料生产为财富。[]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可以通过劳动加工自然资源来实现自身需求,这样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劳动也因此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
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人与自然矛盾产生的根源
恩格斯认为,资本是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危机产生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双重作用之下,前者是由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引起的生态危机,后者则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引起的,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问题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密不可分,共产主义才是缓解当前生态危机的唯一可行性出路。这一时期,为快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获取经济效益,人们不惜代价榨取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造成生态环境的空前恶化,也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因此,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就必须摒弃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肆意破坏自然界的无知行为。我们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虽然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要以全局的眼光正确理解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把认识自然和敬畏自然放在第一位,变革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实践劳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
2005年8月在浙江省安吉县调研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概念。2016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生态发展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把“两山”理论写入党章,并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两山”理论内涵深刻,主要包括: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之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与征服者统治异族人支配自然界的行为不同,我们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这样做——相反,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两山”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创新发展,“绿水青山”展现的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追求,“金山银山”则指人类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包括经济成果在内的全部成果,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集中体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时代特色,也就是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人类在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依赖于自然,而且也在不断改造自然,两者是一种融合与制约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顺应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要发展金山银山,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
2.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并行的发展要求
“两山”理论的另一科学内涵,就是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积极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两山”理论基于现实考量,明确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只有生态环境系统的平稳运行,经济才能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人民生活才能得到保障。“两山”理论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中的经济发展重点就在于以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3.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追求
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两山”理论,旨在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最终实现青山绿水的价值追求。换言之,人们可以吃无害的食物,喝纯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还给人民蓝天白云。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两山”理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生态领域的集中体现,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只有拥有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才能享受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在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在高质量,需寻求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人们也不再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越来越注重生活和生产的环境,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两山”理论的终极价值在于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双重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将自然物质转化为合理有效的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大程度得到实现。
二、“两山”理论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国情,聚焦于中国当前时期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西方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生态观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两山”理论,以形象的语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揭示了从“经济人”到“理性经济人”的理念升华,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意蕴。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马克思主义就被确立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两山”理论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其核心就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也强调,生态问题必须依靠辩证法才能合理解决。“两山”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延伸,该科学论断坚持“两点论”,既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又着重增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坚持“重点论”。如果发展中出现矛盾,就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方面,形成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视域。
(二)丰富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内涵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美好生活”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物质生产活动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构成“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有绝对的地位。现如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而开始向往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人们不再盲目地追求金山银山,摒弃了以“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错误思想,逐渐意识到“绿水青山”巨大的潜在价值。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指导下,人们不仅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绿水青山”生态价值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绿水青山”的真正需求,将以“绿水青山”为表征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上升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赋予美好生活以更优美的生态意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内涵。
(三)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两山”理论深刻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首要条件。我国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就是为全体人民创造良好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态资源。“两山”理论源于实践,最终又指导实践,显现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将生态环境视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民生福祉以及民族未来与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及蓝天保卫战,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积极改善生态环境,为广大群众和子孙后代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积蓄力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改善生态环境,就为人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态福祉和民生福祉。“两山”理论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以民生工作为着力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始终保持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的乐观心态,力求维护全体人民的切实利益,展现了人们对生态质量的发展需求。
(四)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各国力求通过合作来谋求共同利益,“两山”理论有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合作共赢是时代要求,成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在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采取零和博弈、弱肉强食的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合作共赢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两山”理论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指明生态环境具有普适性、普惠性。“两山”理论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美丽中国成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这为我国取得国际认同,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提供有效途径。
三、“两山”理论的实践路径
(一)发挥技术支撑作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期,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是当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技术发展的重点落在应对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上,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上。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关注传统产业升级,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都在加速高新技术的扩展,积极促进新型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依旧占比较大,不仅导致生产率低下,且能源损耗严重,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首要出路。也就是说,要先维护好“绿水青山”,再寻求“金山银山”,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是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既要加大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降低能源损耗,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要因地制宜,依据区域差异挖掘其生态产业链,促进经济全方位发展,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在避免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更要扬长避短,合理调整生态资源系统,积极开发新的技术保护环境,如垃圾自动分类技术、水质净化处理技术、电池回收技术等,在生活上利民的同时增强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持续有效地获得更多的“金山银山”。
(二)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由于各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党和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等主体的利益追求和环保意识不同,彼此间存在沟通不及时、协调机制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利益划分不清晰等问题,单纯依靠地方政府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因此,协调处理两山关系,需要构建政府领导,企业践行,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一是党和政府主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的核心,协调全局,统揽各方工作,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理念灌输者和政策制定者。因此,抓好“绿水青山”,守住“金山银山”,推动政府职能由强制型实施向服务型倡导的转变,制定策略引导其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二是企业配合。企业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力量。要落实企业责任,通过研发新技术来实现绿色生产,以淘汰落后产能,增强企业能力。在获得合理经济效益的同时,投资生态环境的保护。企业应着眼于绿色发展方式、挖掘新兴产业、拓展生态经济双重发展的新道路,加强生态文明企业建设,达到履行社会责任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平衡点,力争实现绿色企业建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三是公众参与。公众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主体,要积极主动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措施,在履行公民的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同时,承担建设生态环境的时代责任,主动实现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
除此之外,还要通过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品牌创建等方式加大“两山”理论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参与,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协调参与的多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丰富治理途径,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对中国社会变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实现。“两山”理论也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民生,那就无可避免需要立足于人民,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也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践行“两山”理论,最关键的是实现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的现实要求,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手段,是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人民群众的期待。因此,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深化人民群众对“两山”理论蕴含的绿色价值观的认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以此推动绿色发展,保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有效实现。
(四)贯彻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生态环境问题已是各国都亟需面对和解决的共同难题,需要各国携起手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生态治理观,积极参与治理。作为《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的延续,“生命共同体”理念将山水林田湖视为生命共同体,指出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生命共同体”理念以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内涵,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引。一方面,我国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吸纳先进技术与人才,促进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生态治理知识,培养优秀人才,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增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使用,为改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成功实现“两山”转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两山”理论要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为基本遵循,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立足于全体人民,发展惠民益民的绿色科学技术,进行多元主体共同推进“两山”理论的国内实践,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各国共同应对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在世界舞台上为治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4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41.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87.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2.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313.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7.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11.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57.
 
作者简介:曾淋(1997.4-),女,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