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22-06-22 点击次数:112
 要:《货币银行学》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加强这一门课程的建设,其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从具体情况出发展开分析,并且针对现存的不足提出了若干建议,对于优化《货币银行学》课程有着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字:货币银行学;教学;创新
人的发展需要依靠教育来实现,而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在课程,或者课程体系的层面中。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任何教育领域的发展,最后都必须落实在微观的课程建设层面,这是教育活动展开的最前沿,也是教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关键环节。可以说,教育工作价值以及效果的实现,都在具体的课程建设之中。因此有必要针对具体的课程展开分析,考察其特征,落实其课程建设,实现对于教育的不断优化。
一、《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地位与特征
《货币银行学》在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统帅性的地位,既是基础,也是领袖。其课程内容涵盖货币与信用、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货币供求及其均衡、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监管等方面。从知识体系角度看,《货币银行学》覆盖的知识面广,并且大多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这就决定了在展开《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抽象的问题,给学生的理解也带来一定的困难[1]
但是《货币银行学》在学生金融相关领域能力的发展方面的价值又不容忽视,因此也常常会当作专业基础课进行对待。可以说,只有扎实的《货币银行学》基本功,才能帮助学生展开后续的一系列相关课程学习,也才能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展开行动。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货币银行学》同样也必须作为金融专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点进行对待。只有优质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才能保证其教学效果,也才能保证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货币银行学》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货币银行学》一直以来都受到关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和教学发展的未来方向的认知也愈见清晰,落实到具体的微观教学工作环境之中,就是因为这种更深刻的认知而呈现出来的不足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为将来的教学工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落实在《货币银行学》教育体系之下,则是突出存在如下几个方面不足:
1.教学内容上,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从教学内容上看,《货币银行学》从设置开始就没有太大的调整,这种相对静止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是源于这一门学科本身的基础性地位。从总体上看,各个专业领域之中,越是接近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其变化就会越少,而接近实践前端的学科,相对来说变化就会频繁。《货币银行学》自身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必然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之下。调整也会在微观层面上存在,但是内容层面的调整大多只是教学顺序的调整,主要服务于学生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接受。理论处于相对静止,然而实践却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特征,这就决定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联和距离,必然也会保持变化。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当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拉远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的理解难度。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形成理论和实践出现一定的脱节。当然这种脱节只是一种表层的体现,从内部深层次而言,实践必然是服从理论并且能够验证理论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过于复杂的,或者是不直观的联系,都会带来理解和学习的困难[2]
2.案例设置无法与时俱进
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但是该门学科的案例引入,大多都是从教学微观层面出发,用于实现对于相应知识点的说明和支持。这种情况之下的案例,通常来说缺乏体系性的特征,都只是庞大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微观环节。这样的案例虽然具有鲜明的指向特征,但是由于是从整个经济体系之中割裂出来的,因此无法与其经济背景保持系统联系,这就造成案例与理论关系密切,而与现实情况联系疏松。这样的案例放到具体的教学环境之中,就只能称之为例证,不能作为案例对待,更无法作为案例教学甚至项目教学法的支持。除此以外,案例的另一个问题还在于僵化。学生和教师是处于不同教学节点之上的,对于金融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教师经历了比学生更多的金融环境变迁,因此对于案例的选择,也大多是从更为广泛的金融发展历程中确定。而学生对于金融世界的关注,大多从进入到大学才开始,因此他们对于金融相关案例的认知也仅止步于此。这也就决定了如果教师选择的案例为学生入学之前的案例,那么即便是很深刻,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生动性多有不足的。最好的案例应当是当前的实事,能够为学生津津乐道的金融事件。
3.教学方法和模式尚不成熟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环境之下,通常会呈现出一种被动特征。所谓的被动,就是教学模式的选择以及教学工作本身的发展,会被教学改革等相关政策所牵动,而不是由教师或者学生依据具体的学科特征来进行确定。这种情况说起来多少有点尴尬。真正的教育工作的发展应当是围绕学生发展需求来确定诸多细节的,而不应该由相关的政策进行牵动。同时政策牵动只是一个宏观层面的要求,并不应当对所有的微观细节施加直接的作用力。然而就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对于微观教学方法和诸多教学模式的尝试,大多都只发生在教学改革阶段内,一旦教学改革有所放松,对应的教学工作发展也会陷入低迷和停滞。在教学改革大潮的推进之下,《货币银行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确实出现了诸多尝试,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来说,选择何种教学方法,以及在哪些教学环节引入哪个或者哪几个教学方法,如何引入和落实,都仍然是摆在《货币银行学》教学工作面前的重要问题[3]
三、推进《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创新的落实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明确存在于《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突出不足。进一步以此作为基础展开讨论,确定未来一个阶段《货币银行学》课程设计需要优化的细节问题,以形成对于该课程发展的重要动力:
具体来说,首先必须坚持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则:
首先,顺应发展主线,保持与时俱进。《货币银行学》是金融专业中的重要课程,而金融学本身则是与时代保持密切相关的,它要面对的是当前更为复杂的金融环境,未来学生毕业之后要解决的也是存在于当前这个时代之下的复杂的金融问题。因此时代的发展,从客观上要求《货币银行学》也必须保持同步的发展,才能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才能打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这种与时俱进,是要求在展开《货币银行学》教学的过程中,将相关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而对于实践的要求,则必须应当是当前现阶段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是保证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顺利从校园环境过渡到工作环境的重要前提。理论是静止的,尤其是对于《货币银行学》这样的专业基础性学科而言,其理论的静止特征就更为突出。静止的理论想要让学生易于接受,甚至有所偏爱,就必须保持与时俱进,只有成为具体实践中鲜活的行动的指导方案,《货币银行学》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不是单纯停留在课本之上作为理论而存在。
其次,密切联系金融时事。加强货币银行学与金融时事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对于其与时俱进的一种深入,但是二者又存在诸多细节上的不同。无论如何,金融时事在《货币银行学》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价值都不应当被忽视,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与时俱进,更在于可以直接提升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金融时事大多是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金融事件,一般来说,金融时事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程度较高,大部分人无论是否能够正确解读对应的金融实施细节,都基本可以保持“听过”的认知状态。而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金融时事的认知就更为清晰。将金融时事引入到货币银行学的教学领域之内,将其作为案例呈现给学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优点,就是这样的案例本身在进入到教学环境之中的时候,是自带背景的,是与现实中的诸多金融问题和政策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就与那些由教师选择的案例有了本质的差别,那些不存在于学生认知范围之内的案例,大多会因为背景的缺乏,而导致理解难以到位等问题的发生,而这些问题在金融时事案例之下可以得到完美解决。除此以外,金融时事认知度高也是一个重要的优点。在课堂之上提及这些案例,不需要太多的介绍,就可以直接切入正题,对于教学效率的优化而言,同样意义重大。
最后,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教育本身是一项服务型的活动,因此,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其判断标准应当是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升,这就决定了反馈在任何教学工作中都必然需要被认真对待。而对于《货币银行学》课程而言,因为其本身所涉及的大多都是宏观金融理论,因此想要切实了解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就很难简单地通过考试来确定。面对此类情况和问题,唯有加强对于学生群体的关注,才能及时掌握具体情况,从而判断教学工作过程中是否存在疏漏。对于反馈体系的建设,应当注重当前信息通路的建设,力求构建起师生之间的多个信息渠道,并且鼓励教师去倾听学生的反馈信息。这也必然会成为教师的一个新工作,但是在反馈方面的关注而增加的工作量,大多都能够为教学工作带来更多收益。
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主要原则重点以外,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选择方面,围绕《货币银行学》具体的学科特征,还可以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案例教学法
一直以来,案例教学法都是金融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武器,但是实际的应用情况却参差有别。对于这一方面,尤其要加强金融实事案例的引入。前文中已经说过,金融实事作为案例的重要性。而在具体的应用中,就更加不能对此掉以轻心。例如当前国际上国家之间的各种制裁不断,都可以成为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案例范本。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本质是需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区分,将那些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的材料放置于课下,而将需要进行讨论和深入分析的内容放置于课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实现学生在《货币银行学》学习过程中开放思维的养成,同时对于加强金融世界的认知也大有裨益。所谓理不辨不明,尤其是对于《货币银行学》这样关系到宏观金融问题的、抽象的理论而言,就更加需要集中课上时间进行“辨”,来达到明晰的目的。
3.混合式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加强线上与线下两种渠道在教学过程中的混合应用,并且保持线上与线下二者相辅相成,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总体成效。对于《货币银行学》课程而言,混合式教学法的核心意义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就是通过线上来打开互联网的窗口。让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到更多关于金融世界中的细节问题认知,其二则是借由线上这一信息沟通渠道,构建更为有效和开放的师生沟通以及学生反馈环境,从而支持教师能够从这些沟通和反馈中了解到教学工作是否需要调整的有关信息,为《货币银行学》教学开展提供优化支持。
 
参考文献:
[1]金哲洙.坚持内生性的改革创新是加快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关键[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5):3
[2]王利华.以课堂教学攻坚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19-21.
[3]刘东华.一流本科建设背景下《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思考、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21(14):12-15+20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