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之生成逻辑
发布时间:22-06-22 点击次数:191
摘要: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支撑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师德是师范生素质的核心,其水平关系着未来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明确目标。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有着丰富内涵,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渊源。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是培育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必由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出了好老师的四个标准,其中包括“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这里的“道德情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要求,而是“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1]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表现在无私奉献、弘扬美德、关切家国。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2]大爱大德大情怀,不仅指明了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方向,也指明了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目标,即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就是要将师范生培育成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之内涵
 
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方面体现在大爱、大德、大情怀各有其具体含义与内容,另一方面体现在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内在相通与相互关联。
1.新时代师范生之大爱
大爱是把做“一个高尚、纯粹、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当成一生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是一种心怀天下、兼济苍生的大格局。“大爱精神是人们对人类自身的价值、前途和命运的自觉关爱、高度负责与无私奉献精神”[3]
新时代师范生之大爱表现在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个方面。
“爱国”是大爱最深沉、最久远的情感,也是师德的情感基础和依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国耻未雪,何以成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等等都表明,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早已被铸造为中华民族的“心”与“魂”,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在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因此,新时代师范生要让爱国主义在心中扎根,自觉肩负时代使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爱党”是大爱的力量源泉。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在世界的东方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带领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带领中国人民迎难而上,坚定实行改革开放,迅速让中国经济崛起;带领中国人民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带领人民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用生动的实践诠释了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华民族就不可能站起来,更不可能富起来、强起来这一朴素真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因此,新时代师范生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弘扬“爱党”这一伟大主题,从中获得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贡献,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力量。
 “爱社会主义”是大爱的价值追求。在人类追求社会主义的五百年里,既有坦途,也有曲折;在中华民族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一百年历程中,中国人用奋斗和牺牲成就光荣与梦想。1918年,李大钊发出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历史呐喊,而百年以后的中国,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民族伟大复兴顺利推进的奋进拼搏作出了“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的响亮回应。面向未来,中国必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让这个正义而充满前途的事业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4]!爱社会主义作为大爱的价值追求,就是要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未来之路上不断彰显社会主义中国的生机与活力。
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是大爱的应有之义,三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因此,新时代师范生只有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才能得大爱之真谛。
2.新时代师范生之大德
所谓大德,就是指大功德、大节,指品德高尚。如《易经·系辞下》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论语·子张》中的“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得用其所。”[5]因此,新时代师范生之大德,是明确国家大德、遵守社会公德、严守个人私德的辩证统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节教师与学生、与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是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境界的集中体现[6]
明确国家大德。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国家大德的集中表达。富强,就是指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强盛,是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方面而言。民主,是指社会主义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面而言。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是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而言。和谐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自我身心的有机统一,是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方面而言。新时代师范生明确国家大德,就是要明确中华民族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百年梦想,增强“四个自信”,主动作为,肩负起为民族复兴培育幼苗的时代重任。
遵守社会公德。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正常存在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要正常存在和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尤其是公共生活领域。这就要求公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因此,遵守社会公德也就是维护公共秩序。《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新时代师范生理应遵守社会公德。不仅如此,师范生因其所学专业、未来职业的特殊性,更应加强社会公德意识,把做一个具有高尚社会公德的人作为自身道德追求,积极向上向善,自觉做践行社会公德的引领者和模范人物。
严守个人私德。道德既是维护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手段,也是社会个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个人道德境界不断升华的理想追求。就如康德心中的道德律令,通过个体内在的不断追求,最终将道德内化于心,形成个人品德。《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是新时代师范生个人品德的起码要求。师范生将来是教书育人的,这就必然要求师范生在个人品德要有更高的自我要求和追求。孔子被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千古流传,都是因为他们追求并最终拥有了高尚的个人品德。高尚的个人品德在行动上的自然流露,是教师品德育人的最佳境界。因此,新时代师范生严守个人私德,就是要严守道德底线,锤炼高尚的个人品德,追求心中的道德律令,最终外化于行。
新时代师范生之大德,就是用大德强化其政治素养、补足其精神之钙、浇铸其信仰之根,为师范生从教道路提供正确方向指引和思想领航,为师范生成长为明道、信道的传道之师保驾护航[8]
3.新时代师范生之大情怀
情怀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教育情怀是教师内心执念于教书育人的精神叙事,是教师执念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和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9]。师范生不同于其他专业门类的学生,他们未来将走向教学岗位,将成为一个又一个教育“园丁”。他们不仅仅在课堂上传授基本技能知识,也在课堂下传递着价值,传递着理念,他们需要更多的对于教育教学的情怀。新时代师范生之大情怀,兼具家国情怀、教育情怀、人性关爱情怀等。
家国大情怀。这是一种全局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新时代师范生要明确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初衷和方向,明确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目的,自觉担当立德树人的使命。家国大情怀是人类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怀。家国大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因此,师范生具备家国大情怀,就是要争做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才不会辜负未来的责任和使命,即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培养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
教育大情怀。教育大情怀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敬业、守业、乐业是教育大情怀的基本要求。“爱满天下”、“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都是教育大情怀的体现。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小小的“教师岗位”实际上凝结的是学生对于生活与这个世界的最初想象与认同,站在教室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教育的基本品质[10]。只有具有教育大情怀,才能做到以身作则,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所以要重视对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大情怀的培养。
“人性”关爱大情怀。“人性”既有简单的一面,也有复杂的一面;既是历史性的,也是现实的;既有动态发展,也有静态演绎。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认识“人性”、教导“人性”、孕育“人性”是整个教育阶段的长期的大问题。新时代师范生“人性”关爱大情怀培育,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关于人性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与反思,让师范生在集中于“人性”培育与知识孕育的背景下带着对于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课堂,带着解决问题的力度进课堂,带着“人性”的温暖进课堂,在师生关系培育“人性”的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人性的丰富、生命的绚丽、生活的价值与审美旨趣的提升,在对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大情怀培育下最终温润整个教育环节。
大爱大德大情怀是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大爱是前提,没有大爱就不会有大德;大德是大爱的结晶,正是在大爱的推动下,才会形成大德;大情怀是大爱大德的升华,是大爱大德的更高层次展现。新时代师范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是师德培育的价值目标。
 
二、培育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之渊源
 
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蕴含于社会主义道德之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1. 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1]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在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我国对于德行、知识的尊重由来已久。中国古代崇尚“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德居首位,可见德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根本。《礼记·大学》的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孟子·滕文公》中提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左传·哀公五年》中谈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资治通鉴·周记》中更直言“德者,才之帅也”等等。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德”,是一脉相承的。
大情怀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家国情怀与人生价值融为一体,追求崇高的情怀。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不渝;无论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还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坚定执着;无论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还是梁启超的“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的自觉自为,大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古人将之体现得淋漓尽致。
2. 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蕴含于社会主义道德之内
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崭新类型的道德。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这一核心决定并体现着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所有道德现象,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从根本上体现着无产阶级的价值观 [12]。大爱大德大情怀,既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体现和要求,也是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体现和要求。大爱大德大情怀,关键在于一个“大”字。人民相对于个人即为大,国家、社会相对于个人即为大,所以,贯彻为人民服务思想、坚持集体主义,需要有大爱大德大情怀;培育大爱大德大情怀,就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坚持集体主义的具体落实。“得其大者兼其小”,当为人民服务思想、坚持集体主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的同时也是个人正当利益得以实现之时。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都蕴含着大爱大德大情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通过道德建设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总体要求,“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重点任务,亦是以大爱大德大情怀为价值追求。
3. 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3]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个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即大德。师范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自觉践行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为民族复兴作贡献的新时代“准教师”。这样的新时代“准教师”,不仅要有大德,还要有大爱、大情怀。可见,培育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从孔子宣扬和倡导的成为历代推崇的核心价值观的儒家人格思想“仁、义、礼、智、信”,及至今天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都是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具体体现。因此,培育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要与培育、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使大爱大德大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彰显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格局,在引导师范生对大爱大德大情怀的追求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五千年中华文明是孕育大爱大德大情怀的肥沃土壤,社会主义道德是大爱大德大情怀得以持续弘扬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具体指向。培育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要扎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道德实践中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育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之路径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师范生的师德水平关系着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要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
1.坚持党委对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委对师范生师德培育的全面领导,是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的坚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的“九个坚持”,其中第一项就是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14]。因此,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首要的是要坚持师范院校党委对师范生师德培育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坚持对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方向引领。教育强国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而教育强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师范类人才。师范类高素质人才,核心在师德。因此,培养具有崇高师德素养的高素质师范生,也就是培养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师范生成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迫切需要。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确保将大爱大德大情怀作为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目标,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师范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充分运用党的建设这一法宝在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将党的建设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宝贵历史经验的首要经验,从理论上阐明了党的领导、建设在党自身成长和发展、在国家、民族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在培养教师、培养的教师在教育的各条战线所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从实践上证明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将进一步发挥重大作用。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促进新时代师范生全面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这一理论贯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之中,把这一理论作为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思想理论武器。党的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党的教育方针。把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是新时代师范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师范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条件,教育强国,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因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
2. 加强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的顶层设计
对师范生师德培育进行有效顶层设计,是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的前提条件。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的顶层设计就是指将要将大爱大德大情怀统筹纳入师范生师德培育之中,明确定位大爱大德大情怀在师范生师德培育中的地位,对培育大爱大德大情怀进行层次设计,分析大爱大德大情怀与师德培育各要素的关系,设计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的总体方案。
加强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的顶层设计,要遵循教育规律、师德培育规律和师范生品德形成规律。这也是顶层设计的决定性特点所决定的。顶层设计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师德培育理念与目标都源自决策者。这就必然要求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要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师德培育规律、师范生品德形成规律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充分研究三大规律的基础上,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
加强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的顶层设计,需要了解当前师范生师德培育现状。这是顶层设计关联性的要求。目前,我国在对师范生的师德培育中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师德培育课程边缘化、师德培育评价单一化、师范生师德培育缺乏情感体验[15]。针对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设计师德培育课程体系。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我国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师德培育课程设置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标准,但高校师范专业开设的师德教育课程却不尽一致,师范生师德培育缺乏统一标准。尽管师范生师德培育缺乏统一标准,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树立教育信念、培养教育情怀却是共同的追求,也就是要培养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因此,顶层设计时应以大爱大德大情怀为指向,科学设计师德培育课程体系;其次,要建立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师德培育评价体系。
大爱大德大情怀师德培育不会随着师德教育课程的结束而结束,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很难做到将评价标准量化。因此,要建立与之相应的多角度多维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再次是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理论学习与实际践行相结合,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师范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师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师德亦是如此。只有在实践中真正践行,才能内化于心,自然外化于行。
3.构建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育人大格局。
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更需要发挥系统的力量,构建系统育人大格局。构建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育人大格局,是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的有力措施。
构建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育人大格局,需要全员共同发力。就师范院校而言,全员包括学校党政领导、干部管理队伍、专职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使各级各类人员充分认识到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推进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进行方法创新,形成全力,共同推动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师范生师德培育。
构建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育人大格局,需要全员全程发力。这也是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的内在要求。从师范生成长过程看,师范生入学教育、学习期间的学习、入职后的培训,都在这一全过程当中;从师德培育课程看,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再到课程评价与反馈,亦在这一全过程当中;师范生日常行为看,课前、课中、课后,还在这一全过程当中。因此,构建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育人大格局,就是要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成长过程,融入师德培育课程的每一个环节,融入师范生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丝毫不能松懈。
构建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育人大格局,需要全员全程全方位发力。师范院校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校、院系、课堂协同育人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要把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公共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管理、服务、科研、文化、组织等各个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坚持党委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的全面领导,加强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的顶层设计,构建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全过程育人大格局,是培育新时代师范生大爱大德大情怀之必经路径。只有将三者紧密结合,切实实行,才能实现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的目的。
 
结语:
 
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方能用得其所。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核心素质。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师范生师德培育之中,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师范生师德培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对新时代师范生更高的期许。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育应自觉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融入到师范生师德培育中,造就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师德高尚的新时代师范生;也应自觉将大爱大德大情怀作为自身师德追求目标,成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不负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熊迪,王威燕,吴志民.以“四有”好老师培养为导向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0,10,55.
[2]夏青峰.让学生成长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J].中国德育,2018,22,10.
[3]陆祉亦. 大爱精神与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方法浅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4,259.
[4]宣言. 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N]. 人民日报,2021-06-08(00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
[6]徐少锦.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2,05,73-7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8]王婧馨,康秀云.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1,10,71-76.
[9]韩延伦,刘若谷.教育情怀:教师德性自觉与职业坚守[J].教育研究,2018,39(05),83-92.
[10]朱永新.新教育实验教师成长理论概述[J].未来教育家,2015,6,75.
[1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6-7.
[12]李晓兰,李爽.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内涵及其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6,55
[1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6-7.
[14]杨项宇.新时代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价值意蕴与基本路径[J].决策探索,2021,11,8.
[15]万王青,刘建.师范生师德培育的策略探析—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J].江苏教育,2021,8,84-85.
基金项目: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课题,项目名称:将“大爱大德大情怀”贯穿于师范生师德教育过程研究(项目编号:CJSD20-24)
作者简介:邱林(1975-),女,重庆万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及法律。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