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理论下广西民歌英译“美”的再现
发布时间:22-06-22 点击次数:75
摘要:广西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是广西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如何将广西民歌英译,使目标语读者也能感受民歌之美,是译者之责任。本文从“三美”理论出发,以广西民歌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译者如何在目标语中再现民歌之美。
关键词 :壮族民歌音译;三美理论;三美再现
 
一、民歌英译方法探索和“三美”翻译原则
民歌的翻译对译者诸多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民歌的英译工作进展缓慢,涉足广西民歌领域的翻译和研究屈指可数。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民歌热的兴起,很多人士特别是高校师生开始了民歌英译的探究。
在民歌翻译理论和方法视角方面,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民歌翻译。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在陕北民歌英译中采用的翻译原则倾向于文学翻译,力图让译出的歌词可读、可思,亦可朗,如需演唱则需进一步加工。广西师范大学的潘广琴、崔静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来研究中国民歌的英译。[1]南开大学梁高燕认为“民歌英译采用“陌生化”、“整体性”和“互文性”原则,可以有效地传达民歌所特有的语言美、思想美、神韵美。”[2]在广西民歌英译研究方面,莫小芳从目的论视角来看待广西民歌翻译。[3]冯丽霞借助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论”理论来进行壮族民歌译介。[4]玉林师范学院的苏慧慧和广西民族大学的黄兴运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上系统地探讨了壮族民歌英译的有效策略等。[5]
我国诗歌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翻译理论,即诗歌翻译要尽可能达到“三美”标准,即“意美、音美、形美”,“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优美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6] 受到了业界一致好评并被运用到诗歌、散文、广告等的翻译实践中。因民歌和诗歌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音美、意美、形美的统一,许教授的“三美”理论不失为实现民歌翻译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广西民歌英译中的“三美”再现
(一)意美再现—忠于原作
“三美”理论中,意美最重要。王佐良曾说“一切如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7]”许渊冲也曾指出“中诗含义丰富,意象密集,意美再现需要传达甚至再创造原文的深层涵义。”而如何准确翻译原作的深层意思,离不开译者对意象和意境的传达。请看以下两句民歌词及其英译本:
独思琢磨心肠软,                Thinking of you makes me suffer,
饿吞苦水白看人 。               Bitter tears swallow my broken heart.[8]
以上民歌词中,“心肠”和“苦水”在中国文化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马致远在《天净沙 · 秋思》里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表达自己独在异乡而生的极度悲伤情感。除此之外,“好心肠”、“热心肠”、“花花肠子”“心肠硬”等词都被中国人频繁地使用于日常生活中。”苦水“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尽数》:“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尫与伛人。”用来形容因含多量硫酸钠、硫酸镁等矿物质而致味道苦涩的水。而在中国文化中,“苦水”更多喻指艰难困苦的生活或蕴藏在内心的辛酸。如在 老舍 《茶馆》附录《第三幕幕前》:“苦水去,甜水来,谁也不再作奴才。”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七章:“我们都是吃黄狗头,吃野菜,吃草根长大的。满肚苦水,满腹仇恨。” 壮族民歌《禁鸡鸣歌》描绘了一幅热恋中的男女不忍离别,内心难舍难分而备受煎熬的画面。      因此,在译本中,译者没有将心肠软翻译成soft-hearted,而是将其翻译成suffer,符合源语言的情境;将苦水译作bitter tears,用悲伤的眼泪形象地喻指男女双方面对别离时内心的苦楚和悲伤。bitter tears和broken heart相呼应,让读者对于上一句的suffer有感可循,将男女双方面对即将到来的别离内心的煎熬与痛苦生动地刻画出来,传达了原诗的意境。
(二)音美再现—韵律之美
民歌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在于其意能明人心,其音能乐人美。广西民歌涉及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每个地区民歌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但总体而言,广西民歌韵律独特、风格多变、曲调丰富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艺术特色雄厚。这就要求译者在追求意美的同时,再现甚至再创音美,请欣赏以下翻译:
在那咪咪笑,                        So lovely you smile, as if,
像彩蝶恋花。                        A butterfly over flower and leaf.
两眼轻轻眨,                        Slightly your eyes are blinking,
真是够风流。                        Showing in full you are charming.
在那咪咪笑,                        So lovely you smile,as if
像彩蝶恋花。                        A butterfly over flower and leaf.
嘴说眼凝视,                       You speak and stare at me,
十分有诚意。                      With earnest love I can see. [9]
以上的例子源语言字数相同,结构整齐,形似五言诗歌。但行与行之间很少有韵法。在译本中,译者创造性地增加了行尾与行尾韵法,如if与leaf,blinking与charming,me和see相互对应,读起来朗朗上口,让目标语读者能很好地感受民歌的音美。
(三)形美再现—排比、对偶、句长之美
“在翻译时,除了要做到意美和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形式,这就是形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山林认为,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注重形式美的,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10]他将诗歌的美分为视觉形式美、语言形式美和诗语的反复之美三类。[11]许渊冲教授认为“中诗的形美包括简练、整齐、句子长短、对偶、排比、偏旁相同等。”作为与诗歌相仿,同样是用来颂唱的民歌,形式美的重要性亦是如此。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应最大力度地保持原作的形式美。请看以下翻译:
1)枉与地争草,               With lands I struggle for grasses,
枉与蝶争天,               With butterflies I struggle for sky,
枉与人争妻 ,                With a man I struggle for a woman.
不得到身边。               All these in vain I tried.[12]
2)今日咱相逢,               Today we meet each other,
如水汇江心。               As water meets in river.
今日咱相遇,               Today we see each other,
如双蝶飞临。               As two butterflies gather.
今日咱相逢,               Today we meet again,
像枯竹逢春。               As dead bamboos come to life.
今日咱相遇,               Today I see thee again,
像从天降临。               As thou fall from the sky.[12]
以上民歌词(1)形似五言诗歌,句式整齐,运用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英译本中,译者使用了对等的形式,用三个with对应原作的三个“枉与”,与原作一样保持了句式长短一致,对仗整齐的的特点,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推动情感的层层深入,很好地传达了民歌的形美。民歌词(2)里,“相逢”和“相遇”、“如”和“像”交替出现,运用了反复和排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相爱男女别后相逢的内心感慨。在译本中,作者也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句子简练,字数相当,句长相仿,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民歌的形美。
 
三、结语
民歌,通俗来讲,就是民间的诗歌,与诗歌一样,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在民歌英译过程中,译者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美。具体而言,意美就是内容要忠于原作,译者不仅要能够理解字面意思,还要传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思想;音美上,广西民歌词有着丰富多变的押韵方式,如腰脚韵就是广西平果嘹歌独特的押韵格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力实现保留和创造的平衡,让目标语读者也能感受民歌词音韵之美;形式上,广西民歌多采用五言或七言,句式简洁工整,采用反复、排比、比喻、拟人、重叠、对仗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歌者的情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力去再现民歌的这些美。
 
参考文献:
[1]潘广琴,崔静.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民歌英译研究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161-163.
[2]梁高燕.论中国古今民歌英译三原则[J].音乐探究,2016年第2期,125-139.
[3]莫小芳. 目的论视角下广西民歌翻译研究——以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例 [J].海外英语,2015年第3期,56-57.
[4]冯丽霞.翻译与改写——壮族民歌译介的机遇与挑战 [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年第5期,37-39.
[5]苏慧慧,黄兴运.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下壮族民歌韵律特点及其英译研究 [J].语言文学研究,2017年第6期,52-58.
[6]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译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8]覃丹.那坡壮族民歌(英汉对照)[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0:303.
[9]周艳鲜,陆莲枝.平果壮族嘹歌:三月歌篇 [M].英文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9.
[10]赵山林.诗词曲艺术论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
[11]张智中.汉诗英译美学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95-157.
[12]苏慧慧,谭丽萍,黄兴运.壮族民歌选译 [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39-40,56-57.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名称:许渊冲三美翻译理论下的广西民歌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019KY1074)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