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岷花儿与甘南藏族拉伊的共性特征探析
发布时间:22-06-22 点击次数:62
摘要:洮岷花儿是甘肃洮岷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歌,。是汉族、藏族、回族各族群众共同以汉族方言演唱的山歌形式, 其历史悠久、曲调古朴。甘南藏族拉伊和洮岷花儿存在于同一文化融合区,有着亲缘关系。两种民歌的音乐特征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多重共性。本文将通过对两种民歌音乐特征的分析,总结其共性特征。
关键词:洮岷花儿;拉伊;音乐特征;共性
 
洮岷花儿是流传于甘肃洮岷地区的一种山歌,其主要内容是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岷县人不叫“花儿”而叫“hur”,研究表明这一称谓是藏族拉伊中的衬词“若化”一词演变而成的。“拉伊”是甘南地区藏族民歌中的一种,“拉”是山的意思,“伊”是歌的意思,合起来叫山歌。“拉伊”所表达的大多是男女之间美好的情感,也可以说是一种山歌风的情歌。洮岷地区的人民和甘南藏族人民共同在一个地理环境中生活,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必然要受到藏族影响。所以,从渊源关系上讲,洮岷花儿是受了拉伊的影响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山歌。
一、洮岷花儿的音乐特征
    (一)旋律特征
洮岷花儿以羽调式或商调式为主,散拍子,节奏略显自由,有“徒歌”的特点。起音“啊呕啊呕”,可自由延长。闻一多先生说过:“界乎于音乐与语言之间的一声‘啊’ 便是歌的起源,只有带这类感叹虚字的句子,及由同样句子组成的篇章,才合乎最原始的歌的性质”。[1]“啊呕”,是因感情激荡而发出的声音,也是孕而未化的语言,声音可以拉得很长,在声调上也有相当的变化,所以是音乐的萌芽。洮岷花儿结构短小,曲令较少,音乐变化相对不多,音乐性格单纯、简单,一般以一个乐句为基础进行变化重复。在旋律进行的过程中,长音多出现于乐曲首尾句,细分节奏常在曲子中部,表现出中间紧、两头松的特点。花儿中装饰性的衬句数量非常多,有的精炼,有的悠长。连接衬句在整首“花儿”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自始至终都围绕在正词的前后,为了丰富唱词,点缀曲调。
(二)唱词特征
洮岷花儿是洮岷地区各族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时以自娱而即兴产生的民歌[2]。其丰富而洗练的唱词,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方言概括地反映了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等客观现实。在洮岷花儿的演唱过程中,唱把式可根据场景和对唱内容自由发挥、即兴创编歌词。歌词中有着非常多的衬词,如“哎”“啊”“哦”“哩”“是”等,这是洮岷花儿的特色。衬词起着连贯、衔接的作用,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清晰。“兴”是洮岷花儿歌词中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其中单套花儿第一句为比兴句,第二、三句为实体句,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双套花儿第一、二句为比兴句,后四句为实体句,其中一、三、五句是一个韵,并押于最后一个字,二、四、六句押于倒数第二或第三个字。
(三)演唱方式
洮岷花儿的唱法一般可分为尖音唱法、苍音唱法、苍尖音唱法三种。尖音唱法,跟高腔山歌一样,是以假声为主的唱法,通常情况下为男歌手所用,这种唱法的特点是音质响亮、尖锐、穿透力强、音域宽;苍音唱法,就是歌者用嗓子喊唱的,从声乐唱法的分类角度来说,就是歌手用真声演唱的,它的特点是声音壮实、浑厚;苍尖音唱法,即歌手用真声或以真声为主结合使用假声的唱法,它的特点是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歌手既能唱出清脆嘹亮的高音,又能演唱饱满抒情的中低音,许多花儿演唱者都采用这种唱法。
 
二、甘南藏族拉伊的音乐特征
(一)旋律特征
     拉伊主要以五声调式为主,虽然在某些个别作品中会出现fa、si这些偏音,但这些音大多在整个作品中作为修饰音阶的结构出现。该种类型的曲调主要表现为羽调式和徵调式这两种,而其中羽调式又是最常见;也有个别地区流行以宫调式为主的曲调,这种调式在其他地区是很少见的。旋律以三度小跳、二度级进的方式,并且主要是在主音上下方进行跳进,旋律线主要表现为波浪型,更有特色的是使用了大跳,并且偶尔使用十一度将旋律线起伏波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手法主要是为了引起听者的注意力从而开始表演。
(二)唱词特征
拉伊的歌词格式、句数较自由,无固定唱词,曲头常用衬词。唱词中字数的多少没有严格规定,由歌唱者根据演唱内容而决定,一般为七字句到九字句不等。
歌词语言浪漫,比喻生动,都是演唱者触景生情地即兴编唱,以男女之间表达爱情为主要内容。大多数“拉伊”的唱词一般分为三段体,其中两段用来比喻,一段为本意。也有少数是两段体,其中一段为比喻,一段为本意。每一段基本可分为两句话或者四句话,曲头衬词多以“阿拉若耶”起始,歌词内容丰富有趣,大多用于比喻的事物都与生活息息相关。由于歌词大多是在讲述男女之间感情故事,受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此类歌曲无法在长辈或大众面前表演,只能到山上、草原去放声歌唱,抒发情感。
(三)演唱方式
拉伊的旋律中,上句通常比较开放,音区较高,音域跨度较大,使人展开无限想象与激情,这样的旋律在演唱时往往给人一种置身于辽阔草原的感觉;下一句往往开始旋律下行,表现出叙事性和感叹性的特点,演唱时会遇到较多波音、颤音、滑音,并伴随着少数民族快速密集的花腔技巧。在拉伊的演唱中,颤音是一种比较有民族特色的唱法,在演唱该种类型的歌曲时,演唱者应当将喉部下沉,并将气息向下压,感受发音时肌肉的震动;同时,演唱者在带动声带和喉部发声的时候,快速使喉部产生颤动的发音。颤音是属于润腔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对主旋律起到了润色的作用,也是一种藏族歌曲特点的体现。这样的唱法使得音乐更华丽,更具有民族特色的魅力。
 
 
 
 
三、洮岷花儿和甘南藏族拉伊的共性特征
(一)地理环境
洮岷花儿的流行区在洮河中上游的洮岷地区,属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和甘南藏族拉伊流行区同属一个文化地理大区域。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地貌类型有高山、峡谷、草原、雪山,地广人稀、严酷的生存条件使得这一地区的人民有了坚毅刚硬、开朗张扬的性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3]。在漫长而艰苦的劳动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理想,同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
(二)人文语境
岷县有话道:“洮岷是一家,汉藏不分家。”我们看到,在西北“族群”杂居的背后,历史上中央王朝通过宗教、屯垦、羁縻实行它的大一统局面。藏、汉“同唱一首歌”,但两者音乐融合和史料一起记录了汉与藏在岷县交往密切的历史面向。岷县称呼藏民“番子”或“西番”,但细细品味,似乎并无鄙视之意。岷县人普遍认为,藏民老实忠厚,很守信用,藏汉关系一直较好,而岷县马烨仓的汉民还常雇请藏民放马。清水乡北部的包家族村是分巡圣母——娘娘阿婆的本庙所在,“娘娘阿婆”的真身是藏家女;村里也供奉着藏族神“ma nie”,“ma nie"是藏族信奉的神,藏民从包家族南迁之后留下ma nie,汉民接着信奉。汉藏之间的关系可用“藏染汉化,汉染藏化”概括。
(三)音乐风格
洮岷花儿音乐高亢、野性、悲怆,开腔“啊呕啊呕”有藏族拉伊“空谷回音”之感;花儿会上,歌手对唱花儿时,常常“以手括耳”,这又与藏族人唱拉伊的风俗何其相似;音乐情绪上,“九夷八狄之哭也,殊声而皆悲”,藏族音乐“尚悲”,洮岷花儿曲调的悲怆、高亢的特点与它极为接近,尤其是岷县花儿的小唱形式,更是“十肠九转”。
1. 曲式特征
花儿与拉伊的曲式结构都是由“引子+主体乐段”构成,在越为古老的“花儿”曲调中,此结构越是明显。花儿与拉伊中具有程式性意义的引子部分,都有调整音高及引起听者注意的功用,而且都是些具有呼唤性的语气词或叹词[4]
2. 衬词衬句
衬字、衬词、衬句的大量运用在花儿与拉伊种都很常见,衬词衬句往往起到桥梁的作用,使得乐句及乐段之间的衔接流畅自然。此外,其也是旋律发展和扩充的重要手段,能够使音乐生动充满情趣。
3. 演唱内容
洮岷花儿与拉伊唱词内容具有程式之共性,都包罗男女情爱中相识、相知、相恋、分离等的不同阶段。例如,在情爱过程中,两歌种都有表现男女恋人思念的唱词。
4. 音乐风格
洮岷花儿和拉伊曲调上相通处有很多。例如拉伊中的一些曲调和洮岷型花儿的曲令在行腔上,都比较悠长,节奏自由,以慢板的节奏时而展开拖腔演唱,时而收缩停顿。洮岷花儿和拉伊曲调的开腔都是突发、高亢、粗犷、清脆。
5. 演唱方法
洮岷花儿的演唱同拉伊的演唱一样,用的是真嗓结合假嗓的真假声混合演唱方法,两种唱法都注重对呼吸及咬字行腔的运用。而在散板的拖腔中,两种唱法都有母音变形的特点。
(四)润腔
每种民歌都是因为在演唱中对旋律和声音修饰而有了自己独特的韵味,形成了自身的润腔。首先是语言上的润腔,本土民歌特色鲜明的是跟地方语言的发音紧密结合的,洮岷地区与甘南藏族地区方言具有相似性,故而在歌词听觉上有很大的共性特征,洮岷花儿起腔音调“啊欧”“啊欧啊欧”或“哎欧哎欧”,这和“拉伊”的起调“啊拉若化试”发音近似;装饰音也是洮岷花儿和拉伊的共同特色,它的出现丰富了旋律的色彩;最后是音色上的润腔,花儿和拉伊都要有高亢、明亮的音色,每一个音都挂靠到哼鸣的位置,让声音飘出来,声音在统一的腔体。
 
四、结语
洮岷花儿和甘南藏族拉伊从存在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音乐风格上都具有共性特征与渊源关系,通过相似文化情感的认知以及相近的风俗习惯,就能准确找到相互间的关联。清楚地了解这两种类型的民歌及其共性特征,对我们研究这一区域的各类文化形态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蔡兆梅.论区域音乐文化中甘肃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6,36(08):5-6.
[2]黄金中.花儿:西北高原上的艺术奇葩[J].当代音乐,2018(11):5-7.
[3]张润平.也谈“花儿”的源流[M].岷县民俗文选.长沙: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54-59.
[4]颜霏.甘南藏族民歌演唱特点探析[J].艺术评鉴,2019(19): 25-26.
 
作者简介:郎小茹(1998.3-),女,汉族,甘肃岷县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