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中王利发的人物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2-06-22 点击次数:147
摘要:《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贯穿其中的线索是北京裕泰茶馆,一个茶馆的兴衰和喝茶的人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特点。王利发就是话剧《茶馆》中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他是逆来顺受、善于顺应时代变化的社会底层“顺民”,却屡遭无耻权贵的剥削;他是一个精明干练、处事圆滑的商人、称职的掌柜,却被反动派长期欺压;他是一个积极的改良主义者,却因为没有新的思想武器而被现实击碎。王利发的悲惨命运不仅是自身复杂的性格所致,也是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五十年的专制政体所致。
关键词:王利发;人物形象;分析;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他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出生于贫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这使得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切地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另外,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反复认真地品味,为他的话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其中主要以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为主题,他喜欢通过生活中的烦琐小事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然后将问题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的层面上去,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老舍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讲师,这奠定了他的话剧艺术的理论基础。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创作了大量的话剧、京剧、儿童剧等,其中话剧《茶馆》是其巅峰之作,他在《茶馆》中描写了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五十年间旧中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黑暗生活,旨在揭示腐朽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显示革命的必然性。《茶馆》拥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地位,它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2]
二、王利发人物形象分析
王利发,为老舍名著话剧《茶馆》中主要人物之一,他生于清末的北京城,一人独立支撑父亲遗留下的茶馆,年轻精明、左右逢源;民国初年,军阀割据、内战不断,北京里有名的大茶馆都关了张,他苦心经营,对茶馆进行“改良”,照样开张;30年之后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王利发已是风烛残年,仍在拼全力支撑着“裕泰”这个老字号,但国民党特务残酷镇压爱国学生和共产党人,还企图强占茶馆,王利发彻底绝望,他安顿好家人,与多年结交的友人相互道别之后,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然后悬梁自尽——安然了结了一生。王利发是个继承祖业的小业主,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3]
王利发靠一个茶馆撑起整个家,在第一幕中,他与妻子王淑芬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婚,但在婚后并没有因为如此而冷落对方,反而相敬如宾,很快
就有了爱的结晶——大栓子和二栓子。大栓子子承父业,跟着父亲经营茶馆;二栓子却不安于现状,骨子里很叛逆,最后去闹革命了。王利发是个顾家的好男人,从第二幕中可以看出他对大栓子、二栓子深沉的父爱。
《茶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价值体现在人物的成功塑造。贯穿全剧的主人公王利发更是值得我们深刻剖析,而他的形象也引发了很多读者矛盾的评论。
(一)善良与冷漠
用“善良”一词用来形容王利发是很贴切的,当大傻杨在茶馆前面乞讨时,他会扔一个铜板给他;还常常给唐铁嘴茶喝;人贩子刘麻子在他店里做生意也不会说什么;被赶出家门的康顺子到了茶馆,虽说不是很情愿,但还是收留了他们,从这些小小的举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善良的一面。但是,同时作为商人的王利发也有冷漠的一面,当康顺子父女两被人贩子拐骗到茶馆里,他知道人贩子没安好心,明知事态会发展到如何严重的后果却任其发展不予以阻拦;当有乞丐到茶馆门前乞讨时,他便会毫不客气地将他们赶走,不给其留下丝毫乞讨的余地。王利发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可怜的人,他开着门不是为了做善事,而是想牟取更多的利益,从这些事就可以看出王利发也有冷漠自私的一面。
总的来说,王利发的矛盾性格是当时的复杂环境所造就的,他是茶馆的掌柜,作为一个商人,他肯定是要唯利是图的,所以冷漠自私是可以理解的。从理智方面来说,面对人贩子他并没有多管闲事,而是安分地“做人”;面对乞丐毫不留情,这又过于的自私冷漠;然而面对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却被无耻权贵或者流氓兵痞随意践踏的人,王利发却又生发出恻隐之心,同情那些比他更加底层的老百姓。善良与冷漠巧妙的围绕着他的一生,令他变得纠结、挣扎。
(二)与反叛
王利发作为茶馆新掌柜的人生哲理就是顺从,他的顺从体现在两个方面:
(1)处事圆滑,委曲求全。作为茶馆新掌柜,他尽全力经营茶馆,一心想的是茶馆兴旺,所以要求人缘顶好;他恪守组训:“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在他看来,良好的人缘很重要,这就使他本能地成为顺民。
(2)善于充当“和事佬”。在茶馆里,王利发看到一些平民百姓受欺负,也只会上前去当和事佬,不会为了平他们去充当英雄。他终于挣扎不下去了,旧社会吞噬了他的祖传家业,他只能绝望沉痛地呼喊:“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这段发自肺腑的自白,是对王利发悲惨人生的概括,也是反叛的开始。俗话说“狗急跳墙”“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当他的忍耐到达了极限,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社会也容不下他时,他就只有站起身来反叛了。他终于知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当顺民永远只有被欺压,只有奋起身来反叛才有活路”,所以对二栓子的态度由刚开始的反对转为支持。王利发的反叛也是他的一种精神解脱,他宁愿与茶馆同生共死,也不要落入别人手中,是为了保住祖业的尊严。
(三)圆滑与老实
为人处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都非常注重处世哲学的研究。王利发在他所处的时代能够苟安偷生,还把裕泰茶馆经营得红红火火,靠的是八面玲珑、精明圆滑的处世经验。他既善于应对江湖骗子,也善于同财主权贵周旋。王利发熟记祖辈的处世哲学——“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
前面两幕时,读者对王利发的印象还是很安分的一个生意人,他老老实实地经营着茶馆,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4]流氓叫他“意思”,他也恭恭敬敬的双手奉上,他一辈子逆来顺受,不敢得罪任何人,最终以悲剧收场,造成的悲剧的原因是那个残酷的时代。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典型的息事宁人,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太平”着想。他知道马五爷是谁,他对大人物的身份了如指掌,折射出了他为了茶馆“费尽心机”,他明白哪些人不能得罪,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至此,一个活灵活现的精明能干而又世故圆滑的生意人形象已经跃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对大兵、警察、特务,他说“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一副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表现了他的圆滑世故。[5]他对房东秦仲义的突然涨房租并没有说什么,但是心里肯定是不愿意的,但是没办法,只能陪个笑脸,先表面上应付过去。对房东要房租多次巧妙的回答,带点耍赖还有撒娇,房东也没什么好回绝的。他多次与房东的交锋,让我们同情他的处境,同时可以看出他的世故圆滑不是一般。
但王利发毕竟是小商人,他处世圆滑而不真诚,懦弱而不刚直,这点不可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若能刚柔并济,把方和圆的智慧结合起来,使方圆恰到好处,掌握火候,也就成功了一半。
首先,“柔言蜜语”当然更容易让人接受,人人都爱听到赞美之词,所以同一件事情,我们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表达,效果自然迥然不同。所以,王利发抓住了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见了谁都说好话”,秦仲义夸他“嘴甜”。
其次,工作中出现尴尬的场景,这就要考验我们的说话艺术,巧妙地打圆场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项本领。既可以消除尴尬的气氛,又可以增进与同事的友谊,一举两得。
最后,我们必须摒弃王利发的虚伪、世故,多一分真诚、刚直。对别人真诚赞美而不奉承,遇到进退两难的事情,既要顾及人情又要讲求原则,坚守道德底线,做到不卑不亢,处世要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6]
老舍在《茶馆》中塑造的王利发是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他的一生都生活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中,导致了他的矛盾性格特点。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要摒弃他的冷漠自私、世故圆滑、逆来顺受;学习他的善良、世故圆融、适当退让。他的一生就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所以我们研究他一生的悲惨经历和性格特征的同时就是在寻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我们走向辉煌。生活都需要技巧,当遇到意见不合时要适当退让,任何时候不要忘记善良,别人需要时帮一把,在你需要帮忙时别人才会毫无保留地给你帮助。
 
【参考文献】
[1]高文升.中国戏剧当代文学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12:12-15.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J].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2:80-82.
[3]苏必扬.《茶馆》艺术特色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1981.4(02):34-35.
[4]曹聚仁.我看茶馆[N].新民晚报.1983,7(01):18-20.
[5]许明.浅谈老舍剧本《茶馆》中的人物──王利发[J].中州大学学报,2001(01):51-52.
[6]张永萱.酸楚的人生,情花的哲理---论王利发[J].剧作家.1988.3(02):19-20.
 
 
作者简介:李万军(1978-),男,山东泰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历史研究。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