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2-06-22 点击次数:55
[摘 要]在国有企业中,建设以劳模和工匠作为领衔人的创新工作室,目的是通过传承劳模和工匠精神,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虽然国有企业在创新工作室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在工作室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人员创新意识不强、管理机制不清晰、资源支持力度不够、方法技能培训不足、创新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笔者结合国有企业创新工作室管理的实际经验,给出了如何提高创新工作室管理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管理
 

一、国企建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重要性

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是企业中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团体,一般由各级工会认定,并可以获得工会给予的专项启动资金。工作室的领衔人一般是劳模和工匠人才,以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目的,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开展创新活动、转化创新成果等方式,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业务难题,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工作室的重要性有三点:

(一)创新工作室是弘扬劳模精神的“新平台”

2017年,全国总工会就如何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给出了指导意见,号召广大劳模和工匠人才要大力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带领职工群众投身于大众创新活动。因此,创新工作室除了是带领职工群众提高技能、锻造绝技绝活、研发创新成果的平台,还是传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建设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的“新平台”。

(二)创新工作室是孵化创新项目的“梦工厂”

国有企业作为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必须用好创新工作室这个“梦工厂”,引导职工紧扣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难题,开展职工创新活动,推动创新成果应用,为企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输出工人力量。

(三)创新工作室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根据地”

一切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改革发展、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创新工作室作为国有企业培养人才的“根据地”,肩负着提高职工创新创造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的责任。工作室需要通过“传、帮、带”,薪火相传,开展技能培训、项目攻关、对标交流,为企业培养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二、国企创新工作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有企业在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创新工作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创新意识不强

一是工会管理部门人员层面,缺乏对创新工作室平台的创新管理意识,存在着“只管两头、不管中间”的现象,把精力放在工作室认定和评优的时间节点,而忽视工作室创建过程的指导,不知此事要躬行。二是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层面,往往身兼数职,在完成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后,很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工作室团队中去,更不要提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孕育的创意和想法。三是创新工作室成员层面,因为工作室存在于企业组织架构之外,不是正式的行政组织,工作室的工作类似于“兼职”,所以部分工作室成员没有认识到工作室建设的重要性,没有争当新时代弄潮儿的使命感,缺乏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存在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

(二)管理机制不够清晰

一是部分地市级国企层面,创新工作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不同的专业部门承担不同维度的创新工作,对于专业部门而言容易产生“信息孤岛”现象,分散了创新资源;对于工作室成员而言,容易混淆各类创新工作的导向,“平均发力”导致创新成果不佳,工作负担也比较大。二是创新工作室的激励机制不够吸引人。对于工作室成员的激励,没有直接的物质奖励,只有参加培训、外出交流等形式的隐性激励,或者通过评选荣誉称号的形式获得一定的精神奖励。三是创新工作室管理执行的是退出机制。虽然根据相关规定,工会一般两年评估一次工作室建设情况,如果某个工作室的评估结果连续两年不及格,按规定需要被撤销和摘牌。但是各级工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极少出现撤销工作室的情况。因此,部分工作室人员产生了“侥幸”心理,往往在工作室挂牌后,只注重“走马观花”式的对标交流和宣传展示,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创新活动。

(三)资源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企业部分行政部门层面,没有认识到创新工作室建设的重要性,往往认为工作室管理只是工会的事情,没有协助企业工会为工作室提供必要的场地,没有尽心协调工作室成员的工作时间冲突,没有优化工作室专项资金的使用和报销流程,没有尽力配合工作室开展创新交流活动,降低了工作室成员的创新热情,妨碍了工作室建设的蓬勃发展。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层面,部分地市级国有企业的工会管理部门人员缺乏创新精神,未能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协调调动各方资源,促进创新工作室建设方面没有较大作为,导致工作室建设成果停滞不前,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方法技能培训不足

一是对工作室领衔人综合素质提升的培训不足,在如何当好工作室负责人、工作室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创新方法没有与时俱进,一般还停留在QC小组活动方法、鱼骨图、结构图、“PDCA”循环等,没有采用国际领先的TRIZ创新方法等;培训的形式不够创新,往往是给工作室成员宣讲PPT、制度原文等,没有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如何利用创新方法推进创新项目,如何提高创新成果的写作包装发布水平等。三是以创新工作室作为“根据地”,树人育人,引领职工在岗位中成长成才,带动企业人才技能和素质提升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

(五)创新氛围不够浓厚

一是创新工作室建设的宣传发动不足,对标交流、成果展示活动不够多,导致企业内部对优秀创新工作室、优秀创新工作人员的关注和理解不够,没有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二是工作室内部的创新氛围不浓,工作室只停留在总结报告层面的“锦上添花”,没有真抓实干,贴近实际,创新解决问题。三是在创新工作激励方面不足,在宣传发动青年员工加入创新工作室方面存在不足。创新工作室作为职工职业成长的课堂和展示自身才干的舞台的吸引力不足。

三、提高国企创新工作室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职工创新意识

一是工会管理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创新工作室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职工思想引领的高度,做好全盘考虑,及时跟进指导。除了关注创新工作室的认定和每个周期的考核评优之外,工会管理部门人员还要参与到工作室建设的全过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工作室在场地硬件、资金使用、资源调配方面扫除障碍。二是创新工作室领衔人需要时刻保持紧迫感,明确使命担当,做好工作室的“领头羊”,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带领工作室成员勇往直前。三是工作室成员需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悟创新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勇于围绕基层一线的痛点难点,开展改良改善活动,利用工作室团队的集体智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二)建立高效机制,形成最强创新合力

一是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机制,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推动各类创新项目落地。通过多个与创新相关部门的综合分析,把握工作室的专攻方向,把不同攻坚类型的创新项目,精准分配给不同的工作室承担,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工作室的特长和活力。二是建立工作室考核与退出机制,通过工作室业绩量化考核,撤销连续两年考核都不及格的工作室,杜绝只挂牌、不作为的“僵尸”工作室。三是实行工作室成员“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机制,每年对工作室成员进行动态调整,剔除参与度和贡献度不高的成员,吸纳朝气蓬勃和德才兼备的年轻成员,为工作室配齐领衔人、技能技术骨干、数字化人才、宣传展示人才等,形成工作室最强合力,从而保证创新工作“基业长青”。

(三)整合创新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

一是工会管理部门联合专业部门,打破专业壁垒,以工作室和创新项目为中心,提供“一站式”的资源服务。以工作室的需求为导向,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保证工作室正常开展活动;做好物资采购、专项经费报销的流程梳理,为工作室成员留足时间开展创新活动;及时总结提炼,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申请和保护工作;及时推广应用,把工作室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的效益 。二是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的资源,推动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单位、不同认定等级的工作室开展结对联建活动,开展创新交流活动,拓展工作室成员的视野,共同提升工作室建设的水平。

(四)培训方法技能,让员工掌握创新“密码” 

 一是开展新认定工作室的领衔人技能提升培训,提升领衔人制定工作室管理制度、创新工作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奖励分配制度的能力,提升领衔人组织策划培训学习、技术交流活动、科技攻关活动的能力。二是工会管理部门联合人力资源部门、党建宣传部门,开展工作室创新人才培训,提升工作室成员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演讲与展示能力等,学习TRIZ创新方法、PPT制作技巧等,让工作室成员掌握创新“密码”,立足本职岗位,大胆创新发明,解决工作业务难题。三是组织工作室内部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活动,倡导优秀人才作为培训讲师,“教是最好的学”,帮助工作室成员参与岗位晋升、技术鉴定、劳动技能竞赛、申报职称评定等工作,让工作室成为传授知识、提高技能、相互促进的平台。

(五)做好宣传激励,营造大众创新的氛围

一是做好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成果宣传,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职工群众的创新热情,勇于参与创新实践。在宣传中要突出创新工作室是践行和发扬劳模工匠精神的“新平台”,突出创新工作室是职工把创新想法通过创新项目落地见效的“梦工厂”、突出创新工作室是产业工人队伍锻造的“根据地”。二是做好工作室考核和激励,对满足各维度创建工作要求、取得丰硕创新成果的工作室给予“优秀创新工作室”称号;对于创新成果丰富、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个人,给予企业“创客”称号;在相同专业的工作室中评选“优秀创新成果”,并予以奖励。三是宣传创新工作的先进典型,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热情,吸引更多的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加入工作室,从而在工作室建设过程中,培养更多优秀的专家和高技能人才,生生不息,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国有企业作为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在创新工作室建设过程中,必须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整合创新资源、注重人才培养、做好宣传激励等途径,不断提高创新工作室的建设水平,通过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更多的生产经营问题,研发和掌握更多创新技术,培养更多理想信念坚定、技术技能扎实、创新创意丰富、勇于担当奉献的新时期产业工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国有企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2] [2]李玉斌.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5.

[3]刘凤文竹.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20.

[4]王明哲.创新工作室的创建与管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6.

[5]李盛开.浅谈劳模创新工作室发展的难点和对策[J].当代工人,2019:6:87-88.

[6].刘云.组织创新氛围与激励偏好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交互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09,10:89-101。
 
作者简介:伍洲(1991-),男,汉族,广东茂名人,硕士在读,工程师,研究方向: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创新工作室管理等。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