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家风对新时代家风建设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2-06-21 点击次数:188
[摘要]徽州优秀家风熏陶、教化、培养了很多杰出的人才,陶行知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陶行知家风入手,对陶行知家风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思想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放在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大背景下,探究陶行知家风对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家风;新时代;家风建设
 
陶行知先生出生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徽州,作为众多杰出的徽州名人之一,他的精神内涵和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他生平孜孜以求的人民教育事业中,也体现在他的家风之中。作为陶氏家族的灵魂人物,他爱满天下的家国情怀、自立自强的人生追求、廉洁自律的行事准则,对于助推家庭美德的树立弘扬、激发纯风励德的治理效能、夯实廉洁从政的牢固根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家风
(一)陶行知家风形成的背景
任何一个优良家风的产生都经历了从萌芽到形成,直至发展并走向成熟的过程,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陶行知家风的形成也是这样。
1.家族教化的世代影响
《陶氏族谱》记载:陶氏祖上仰慕陶渊明,以“五柳堂”命名自家居住的草庐。陶行知出生时,虽然家境贫寒,但陶父、陶母却丝毫没有放松对子女的培养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使陶行知自小就对底层民众、对祖国对家乡抱有一种大爱。而陶行知则把这种家风家教弘扬光大,使家庭成员乃至后代子孙,都可以继续传承下去。
2.徽州文化的深耕细耘
徽州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深深影响着社会民间教育。徽州是陶行知出生成长和最初求学之地。徽州文化所倡导的“家国情怀”、“诚信敬业”、“自强不息”等价值理念,在陶行知的人生轨迹和理想追求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时代局势的风云开阖
陶行知是在风云骤变的时代成长起来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对人民教育的探索、对爱满天下的坚守、对学做真人的执着,为家族子孙树立了自立自强、求真务实的典范,更激励着一代代追随者不懈努力和奋进。
(二)陶行知家风的核心内容
1.爱满天下的家国情怀
在《共和精义》这篇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中,陶行知阐明了他对教育救国的认知。到了留学期间,在一封写给罗素院长的信中他系统阐述了自己选择教育学的原因,并坚定表明要通过教育来创造一个民主国家的构想。1918年,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他在一篇纪念“双十节”的演说中疾呼时人当自强,“要救中国的贫,当负一十字架;要救中国的弱,又须负一十字架”。[1]在陶先生看来,振奋精神以打破民族厄运并为后代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乃是时代赋予他的使命。也正因此,他努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以奉献社会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不仅如此,陶先生的家人也都遵循着先生“爱满天下”的脚步,恪尽职守,默默奉献。
2.自立自强的人生追求
陶行知曾在一首自勉及励人的《自立歌》中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2]他在写给孩子们的家书中,多次鼓励他们要自立自强。皖南事变爆发后,时局可谓变幻莫测,陶行知既要劳心劳力去筹集款项以解决战时育才学校办学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还心系着要及时帮助孩子们疏解心里困惑、树立信心。1942年,育才学校尚处于终日不停与米价赛跑的困境中,他在家书中还温情地让陶晓光把“贫穷”和“患难”当成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并且建议他要善于以贫穷为友、乐于迎接困难、积极发明创造。[3]用自己的人生智慧为孩子树立信心、指明方向。
3.廉洁自律的行事准则
陶行知把廉洁自律看得极为重要。他曾写过一首短诗《一文钱》,表达了他朴素而深刻的公私观。他认为廉洁是一个人立身社会最重要的私德。在数十年的办学时间里,陶先生经手的各项捐款可谓成千上万,但他严于律己,从未动过分毫。除了在很多诗歌、文章等作品中曾留下了他的廉洁表达,现在仍广为流传的还有他外出募捐时,在上衣内袋里分别缝上公款、私款两个口袋,以便不动用丝毫公款的廉洁故事。不仅如此,他的孩子也同样具备这种优秀的品质。1944年,26岁的陶晓光在驻印度工作期间,承担了育才学校驻印度代表。他努力工作之余,积极为育才的办学发动捐款,把募捐来的款项全部用于为育才学校购买办学物资。陶行知在家书中高度肯定并赞扬了这种行为。
二、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借鉴中华传统优秀家风的同时,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精髓,形成新时代家风建设重要论述,这集中体现在2021年3月出版的《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丰富拓展了家风建设的内涵外延,进一步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指出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重大意义,聚焦家庭、学校、社会,尤其是党员干部等不同社会组织和群体应承担的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实践遵循。[4]
(一)新时代家风建设是强化个体品德教育的首要阵地
一个人的气质秉性、人格性格,既与先天基因有关,更与后天养成,与家庭这个第一环境密不可分。家庭、家教、家风融入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自古以来,传承优秀家风既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强化个体品德教育的首要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现代社会的家庭规模渐趋小型化、家庭模式更加多元化,较之以往传统的家庭构成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尽管变化很多,但是一直以来由血缘和亲情维系着的家庭存在依然没变,由家庭教育进而促进个体角色社会化的桥梁作用依然没变。家庭教育既是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更是国家安定、民族复兴的稳定基因。
(二)新时代家风建设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深厚基础
良好家风既是社会风气的浓缩,更是醇厚民风的着力点。中国儒学秉持“修、齐、治、平”理念,把个体、家庭、社会紧密相连。一直以来,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家族能否长久兴旺,它更关系着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随着新时代家风建设内涵外延的拓展,良好家风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凸显。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千万个家庭的健康发展上。文明风尚的养成、道德理念的践行以及文化传统的继承,必须落细、落小、落实于每个家庭之中。另一方面,良好家风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场域功能上也越来越不可替代。伴随社会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些不良风气蔓延、传统道德败坏、价值观念偏颇等现象,都有赖于良好家风去识别、过滤、涤荡。
(三)新时代家风建设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保障
新时代家风建设承继了社会教化功能,兼具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依托。总书记曾引用过流行于清朝官场的一句古训——“莫用三爷,废职亡家”告诫全党切不可对至亲委以重任。 [5]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则聚焦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家风建设。《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则以明确规定,夯实了文明家庭建设的法治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注重家风写入党的文献,立德树人这一传统家事,已上升到民族复兴的根本国是。家风建设对于新时代社会和谐、国家强盛的推动力越来越明显,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土壤,更在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作用。
三、陶行知家风的当代镜鉴
家国一体,家风的“家”立足于家庭的“家”,也同时指向国家的“家”。陶行知家风作为地方文化瑰宝,是陶氏家族传承至今的精神文化资源,也丰富了新时代家教家风建设的文化基因。加强对陶行知家风的解读与研究,有助于推动社会大众从中受到精神上的激励,达到思想上的认同、增强实践中的自觉,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有益镜鉴。
(一)正己修身,助推家庭美德的树立弘扬
“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6]家风,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无形中渗透于每个家庭成员及其子孙的筋骨里,它是从小就熊熊燃于心底的一团精神薪火。
孔子提出的每日三省吾身,曾给陶行知很大启发,他提出了“每日四问”。前三问是身体、学问、工作有没有新进步。第四问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道德。陶行知认为,道德是极为重要的品质。正人先正己,其实就是要时常叩问内心,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自省、自警。他把对子女的教育寓于言传身教之中,身体力行地牵引着家庭美德的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陶行知先生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成长起来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学识风范、个人魅力让他既是陶氏家族优秀家风的传承者,更是陶氏家风的光大者。陶行知为陶氏家风注入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进而辐射整个家族成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陶行知家风为徽州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潜移默化影响更多的人,至今仍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具有普通民众可以学习的家庭教化功能。
(二)固本培元,激发纯风励德的治理效能
传统社会中的好家风,不仅体现为家庭的健康、有序、和睦,更融合了礼仪、训规、教导、亲情等文化意涵。而今,良好的家风,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风气,成为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党的重要文献和历次会议多次就家风建设强调,要突出家风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德治作用。对于我们而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源泉,加强对历史文化和历史名人的研究和发掘,尤其是加强对徽州优秀家风的传承和弘扬,是我们承担这个时代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良好的家教、训规传统能够造福子孙后代,而且有利于纯净社会风气,引导向上向善的文明风尚。陶行知家风中爱满天下的家国情怀、自立自强的人生追求、廉洁自律的行事准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延续,并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为之注入新的生命、新的血液。它与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并为新时代家风建设融入社会治理提供了范本。
(三)凝心聚力,夯实廉洁从政的牢固根基
“齐家”一直是“治国”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治天下者尤要以正家为先。家风作为反映社会风尚的“风向标”,它还与党和国家的精神面貌紧密相连。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会议中多次提及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增加一条建设家风的新要求。由此可见,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不仅需要树立纪律的刚性约束,更要凝聚起优秀家风的浸润效果。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去世。周恩来、邓颖超第一时间赶到,当天在给中央的报告中高度评价了陶先生一生,认为他一直以来都跟随着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7]从陶行知诸多爱国诗歌的自律表达到他募捐时公私分明的廉洁实践,他正是用一言一行建筑起一座廉洁自律的人格长城。现如今,随着陶研事业的热度不减以及政德教育的全面推进,陶行知家风是当下党员领导干部清廉家风学习楷模。
陶行知家风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资源淌过历史河流,穿过时空变迁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回望陶行知,既是为了缅怀先生的道德品格和治家风范,更是为了给新时代的人们建设良好家风提供精神给养和行动范式。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全集(第1卷)[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01.
[2]方明.陶行知全集(第7卷)[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84.
[3]陶行知家书编撰委员会.陶行知家书[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14.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

[5]陈延斌.莫用三爷,废职亡家[N].北京:光明日报,2016-5-11(02)

[6]习近平.在二O一五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5-2-8(02)
[7]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83.
作者简介:张艳姿(1988-),女,安徽祁门人,中共歙县县委党校,中级讲师,文学学士,研究方向:中文、徽州文化。
基金项目:“2021年安徽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成果”  (课题编号:QS202180)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