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下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思考
发布时间:22-06-20 点击次数:150
摘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下,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南京都市圈在引导东部地区资源配置向全国地区辐射,优化长三角内部资源配置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南京都市圈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探索出一条兼顾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的都市圈发展道路,提高南京都市圈的竞争力,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形成联动,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借此向全国输出南京都市圈发展模式,形成示范效应。
关键词:南京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这表明以往依靠资源和人口红利、粗犷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我国需要调整发展战略,聚焦于中国发展新的增长极,可持续地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新阶段。当下,中国的经济的增长极正发生“由点到面”的新转变,如何推进形成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布局,是我国面向高质量发展新时期的重中之重[2]。南京是国家布局长三角乃至整个华东地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城市,应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将会是南京未来战略规划的重心。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在引导长三角地区区域内要素流动,协调区域内经济发展也将起着重要作用。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都市圈之间的关系
2019年2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在《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都市圈的含义,即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4]。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阵痛期,加之中美关系的恶化、全球单边主义盛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塑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型发展格局成为当前迫切之需,这也对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都市圈发展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是加快核心城市——南京在资本、高技术人才、高端技术等高级要素快速高效聚合的必然选择。南京在南京都市圈内居于核心地位,都市圈的发展弱化省级概念,以一种创新的发展方式帮助南京统领协调江苏、安徽两省资源要素,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
第二,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南京综合实力、居民生活幸福水平的必经之路。2017年,国家正式将高质量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政策的高质量供给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要领。对比全国其他地区,南京所处的长三角在产业发展、经济实力、创新能力、绿色协调、对外开放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对此,南京乃至长三角其他地区应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路径上走在全国前列,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最终推动整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都市圈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是相互渗透的战略组合。推动核心城市完成都市圈发展,带动区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带来更大区域的一体化发展,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范围随之扩大的战略演进,这是国家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所作出的战略性规划。在双循环背景下,都市圈的发展则应顺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带动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南京作为华东地区的门户城市,应积极推动发展理论与创新政策的科学融合,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南京力量”。
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
在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下,都市圈的发展将成为国家政策的发力点。新时代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要素供给高质量一体化与政策供给高质量一体化是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要领[5]。具体而言,要素高质量一体化表现在资本、技术、人力等高端要素在不同行政区域间的自由流动。都市圈的快速发展,使得南京高质量要素可以为周边城市共同享有,弱化省级行政区的限制,也有利于形成区域内城市要素供给优势互补,推动国内大循环。政策供给高质量一体化表现在各个地方政府在财政、税收、投资、环保、资源利用等政策的耦合。都市圈内的城市通过政府间的相互磋商,立足于区域整体的高度统筹区域内政策,优化政策供给,破除政策壁垒,使得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的协调发展,稳定了国内大循环。
第二,有序平稳地扩大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是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发力点,这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的必由之路。南京都市圈应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中国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南京应充分利用科教资源,实现制造业升级,构建面向全国的一体化生产服务体系,提升在产业链价值链的地位,迈向高端制造业,逐步占据国际大循环的战略制高点。
三、南京都市圈的战略框架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新型主体形态,对于支撑全国经济增长、协调区域健康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长三角最早启动建设的都市圈之一,南京都市圈致力于做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为全国都市圈的发展提供具有可借鉴性的发展样版。
从南京都市圈内部分析,综合经济实力、人口数量、居民生活水平、金融水平、财政实力等各个维度衡量南京都市圈内的城市(具体数据见表1),我们可以发现南京绝大多数指标在区域内都居于主导地位,完全有实力担当区域中心城市。
表1 南京都市圈内各个城市分指标具体情况
 
注:以上数据均来源于各市统计年鉴,统计局官网,个别数据有所缺失,为方便统计比较有些数据将常州两区数据进行合并。
具体来看,南京GDP在整个都市圈内具有绝对优势,体现了南京在经济实力方面具有带动力;南京可以利用自身的经济体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发展的协调性和质量性的融合。南京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也有较大幅度的领先,体现了南京居民的生活质量较高,这一方面可以将南京的发展经验推广到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形成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南京对其他城市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较高的公共预算收入给南京加大都市圈内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较高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体现南京的金融实力,可为圈内其他城市提供较为便利的金融服务,巩固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南京都市圈总体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分布,南京引领产业链,东边城市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而西部城市主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更高的期望。南京作为圈内单核城市,其发展对整个都市圈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可知,南京近几年表现亮眼,南京以排名第7的硬经济指标和排名第5的软经济指标在综合排名中排名第6,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GDP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但分析南京的发展数据,还是暴露了南京发展的一些局限性。南京的常住人口数量和城市面积虽然在圈内领先较明显,但是对比同级别的城市,南京的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却没有优势。
南京的常住人口相较于其他区域核心城市(如杭州、武汉、成都等)并没有突破千万,反映出南京面临人才吸引力相对不足,人口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南京的土地面积与杭州、成都这类发达省会城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同时也落后于合肥、郑州这类次发达省会城市。南京较小的土地面积给南京的城市建设,产业拓展都带来一定的难度。
在建设都市圈方面,南京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并协调自身不足,在圈内谋求突破性发展,真正落实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发达都市圈典范。
四、南京都市圈的未来规划和发展建议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格局下,南京都市圈应更好地发挥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战略节点作用,协调长三角发展,为尽快形成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在发展规划中,南京都市圈要成为产业创新高地,对标世界高科技和产业发展带,形成科技研发和产业联动的协同创新空间网络,积极建设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结合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战略规划和南京自身的综合条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南京都市圈未来的发展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南京补齐发展短板,强化核心地位
南京近些年虽保持高速的发展,但在面向高质量发展方向时,还是有需要突破和改善的地方。在土地资源问题上,南京应合理布局产业,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圈内其他城市。与此同时,自身应专注于高附加值产业,增强城市竞争力,同时优化圈内资源配置。在人才引进方面,南京应在引入政策方面给予高质量人才更多的吸引力,同时完善居民福利体系,在吸引人才和保留人才上实现双向发力。南京也应鼓励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积极引进外地优秀的企业入驻南京,形成全面发展的局面。南京自身高质量的发展是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2)突破行政区经济限制,强化都市圈间经济联系
当下都市圈的发展表现为圈内经济发展步调较为一致,但都市圈与都市圈之间的协调发展尚不完善。南京都市圈要进一步发展,扩大影响力,需积极开展与周边城市的紧密合作,与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形成
协同发展,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南京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和上海金融业、杭州互联网经济相互互补,全面高质量发展。但需要注意,弱化行政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都市圈自由发展,在推动南京都市圈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的过程中,也应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有序保质地发展。
(3)强化都市圈内部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的一体化
目前,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间,在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经济联系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协调问题。圈内城市应积极承接南京产业转移。实现圈内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要努力打造产业带、产业园区等平台;完善基础交通建设,建设圈内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强化圈内城市联系,优化要素流通效率;南京要长期发挥核心城市作用,引导圈内城市发展,加强圈内城市内部协调一体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合理的城市分工体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2] 陆军.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2020: 27.
[3] 吕小瑞.滁州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四个着力点[N].滁州日报, 2021-02-25.
[4] 中国工商银行授信审批部课题组.何为都市圈?—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J].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20: 06.
[5] 孙久文.新时代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J]. 人民论坛,2021: 11.
作者简介:穆守正,男,1997年7月22日,回族,江苏南京,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都市圈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