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可视化模式的深度探索
发布时间:22-06-20 点击次数:69
摘要:2021年,传统媒体已基本完成了“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初级媒体融合阶段,更有甚者已踏上了广播可视化模式的探索。在媒体融合形态与空间的拓展下,广播可视化模式的背景下,要积极汲取全媒体传播加持,让好故事立体起来的经验,深思节目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启示。目前,在融媒体方面,传统媒体仍存在诸多困惑。如何将广播可视化真正实现深度交互化,还需要继续深度探索。
关键词:广播;可视化;形式改革;融媒体
 
为了拓展广播节目的外延,自2017年伊始,北京青年广播电台FM98.2开通直播,采用广播+图文的方式直播节目,在这个新型的广播节目中融入了“直播”“弹幕”“视频”“图文”等多元素材,呈现了可视化的直播效果。同时,通过可视化直播,结合广播、图文、直播视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目形式——直播节目。在直播间广播从幕后走向台前,重新定义了广播节目的真人秀,不仅还原了真实的直播场景,还给单一的广播调性赋予了新媒体艺术。实现了用户之间的实时互动,增进了收音机的广播内容与手机、电脑的无缝衔接。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感受需求,打破直播局限性,让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和订阅喜欢的节目,将直播变成点播,广播不仅听得清,而且看得见,实现了广播视听的全新升级。
一、在媒体融合形态与空间的拓展下,广播可视化模式的背景
(一)广播媒介通过架构传播矩阵,提升了主流价值影响力
在当前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下,创新传统广播形式,拓宽传统广播电台领域是目前广播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从广播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形式可能并不被很多人所看好。但是,危机也是转机,增强广播媒介创新,打开新的局面对传统广播而言也是获得新生的一种方式。结合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保留传统广播的精良节目内容和优质主持人团队,在表现形式下加入进互联网成分,就能以“互联网+”的可视化广播出现在大众的新视野当中。
客观来说,用户生产内容是传统媒体的一个短板。因此,应正视融媒体大环境时代,在“报+网+端+微+屏”等全媒体视域中,社会上扩大价值影响力的宏伟蓝图。
以中国之声为例,其创新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新媒体传播平台和科技赋能,虽然对大部分地方电台来说缺少强大的技术支撑,实施较为困难,但“中国之声”所提出的发展策略,十分值得各个地方的广播电台借鉴。
(二)广播媒介社交化对受众的积极作用
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认为:“解读电视文本实际上是一个对话过程,当观众话语与文本话语相遇时,带着不同利益的话语就会产生冲突,社会力量便在其中产生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权偏向受众,而不是受众向文本屈服。” 
积极的受众理论者认为,媒介不能以任何方式直接告诉人们做什么和怎样做。受众可以有三种方式来扮演积极的角色:一是通过个人对媒介产品的阐释,二是通过集体对媒介的阐释,三是通过集体的政治活动。而大众对广播的认知处理恰恰符合了以上三点,展现了社交媒体在广播与受众之间的粘合作用,曾经由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受众的边界被打破,传受关系结构已发生改变。
(三)广播媒介社交化对内容形式的影响
在广播可视化的模式下,广播主持人可以通过一部手机直接实现和听众的实时交流。虽然,以往的电台主播也可以与听众互动分享,但是当前节目下的互动会显得更加贴近、更加真实。这种媒介社交形式的变化也象征了广播媒介开始走向更广阔的新媒体领域。
广播观赏在后网络时代成为一种共通共享的活动,这也使得广播媒介在近些年飞速发展,通过互动社交的方式方法来活跃听众的参与度,构建社交化参与的网络格局。在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加强传播内容的深度挖掘。听众参与新媒体节目制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新媒体与其他听众进行交流,形成传播行为的社会系统。这样既能拉近听众与电台的距离,又有助于培养一批忠实听众。
以北海广播电视台为例,2021年其加大投入,在北海新闻综合广播直播间内增加了可视化直播设备。节目主持人在直播间内可以借助 2 个摄像机位,1台带有返送画面的电脑,透过屏幕随时调整最佳状态,让广播不仅听得清,而且看得见,实现了广播视听的全新升级。
二、全媒体传播加持,让好故事立体起来
时新性,顾名思义是指对新闻事实报道与发生的及时程度,时新性越强,说明新闻报道的价值越高。
2018年,江西省广播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全国首家慈善公益广播节目,以直播的形式进行慈善公益的全程播放。经过广播,累计所获得的慈善捐款高达17万元,在线上网络的点击率也超过了15万人次。
(一)做好生活服务是核心
核心是什么,就是吃饭的目的。广播的核心就是要服务人民群众,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民声热线栏目就真正做到了为民发声,追欠2万餐费外卖一期,就在可视化的模式下,以传播面广、力度大,营造了一波网络热度,快速有效地落实了处理结果,以达成为人民办实事的目标。节目在广东新闻广播FM91.4、触电新闻APP、“广东民声热线”抖音号等平台同步直播,直播期间,约2.5万名群众同时在线收听收看节目,播放量近5万次。2021年以来,广东省已为9.67万名劳动者追回工资待遇10.67亿元,在广播可视化的升级中,将问题做到突出,以问题为导向实实在在地为百姓解决难题,进而也体现了广播的价值意义。
(二)切实做到接地气、有温度
 “视频+音频”相结合的模式可以给受众在获取信息中有愉悦感。与广播相比,视频的优势更加生动,能够让观众直接地了解要表现的具体内容,丰富了观众的画面感。一般来说,视频的接受度要较低,对观众的文化程度要求并不高,这也体现了视频的可视化媒介特点。
传统广播是声传影不传,仅仅通过声音的质感来构造情感传达给观众以实现听觉上的单向输入。可视化则通过直观镜头画面的环境因素来衬托营造出声音环境这个视觉冲击,谓之一大突破,更让受众获得了一种身边事的真实感受。
例如在北海新闻广播的一档《创城热线》栏目,该栏目主要是由北海新闻广播电台针对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做解决热线,在栏目里邀请了各政府官员,通过实时与民生留言互动,解决百姓难题,增进政府和百姓的沟通。在广播栏目中,百姓可以直接看到为他们解答的政府工作者,由此进一步拉近百姓和政府官员之间的关系,体现节目的现实意义[1]
(三)以构巧精思的细节吸引受众
人物有了,故事讲了,如何全方位、立体地将产品传播出去,是我们推动媒体融合、提升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义。
首先,在内容元素上,每个节目应准备精心拍摄的高清视频、生动形象的图文影像和精心打磨的文字稿件。 
其次,在专题宣传视频的设计中,以高清大图的超强视觉冲击力为主,改变了传统老气的设计方式,开创出更加生动、现代化且灵动大气的视觉形态,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眼球,呈现出较好的视频效果。
再次,在线上的手机版本设计中,设计内容要符合移动设备,还要保留原有的大气灵动,让用户可以在交互式分享的前提下有更好的观感体验以及使用体验。
最后,要高度重视全媒体传播效果,稿件采写契合新媒体气质,呈现上采用海报、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便于客户端、微信、微博及抖音等不同端口的传播。专题内容厚重,呈现形式丰富立体,并采取互动点赞方式。将节目传达给社会的重点在屏幕端口滚动轮播,网友可为其点赞助力,则能够大大提升专题互动性,吸引大众的点赞互动。同时也应网媒融合,与学习强国等多个媒体平台联动,以达到更好的积极受众的效果。
三、节目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键
尽管科技赋能和地方传统媒体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是广播可视化模式的初步发展成果。但令人略感遗憾的是,目前广播可视化模式只停留在表面的视频化,还没能做到在优质广播节目内容基础上结合视频进行深度交互化。[2]
(一)内容创新日常化是基础
开展传统广播的内容创新,传承传统广播的文化魅力,在当今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媒体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让传统广播用更优质的表现形式去指导青年人,让当代青年人受到更好的教育。
以北京青年广播电台为例,其宣传语是“声而不同”。该频道的总监表示,未来频道的节目类型将主要定位成服务于年轻人的媒体产品。在该理念指导下,广播电台所呈现的“娱乐性”“服务性”都十分突出,并且围绕节目内容开设了线上分享平台,建立了统一的内容发布中心,以及衍生品设计生产、线下活动、生活服务区等完整的媒介生成链,实现了节目向产品的过渡,提高了传统广播媒介的传播形式,也改变了广播节目的固有看法。
(二)保持想象力空间是核心基石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就提出过祛魅的概念,他表示,这个概念的过程就是增加神秘性、去世俗化,通过对广播中的艺术特性改变,进而使其重新恢复原有的特性,赋予新的文化魅力。这个过程就需要创作者充分发挥想象,能够凸现作品中尚未被人意识到的不同美感,也能够挖掘被别人忽视掉的艺术性,改变传统的固有认知。[3]
广播电台曾经是容易让大家产生祛魅的平台,作为大热期根正苗红的存在,大众认为媒体有着一种天然的魅力,觉着这里的发声不一般。现在广播电台大都是可视电台,节目通过屏前直播,让大家不仅能够听其声,还能见其人,因此大家也就慢慢感觉魅惑被驱散,去除了原有的神秘化,达到祛魅的过程。但无论是赋魅抑或祛魅,隐藏在话筒后的电台主播,其声音和形象都应给听众种下好奇的种子,使听众的想象力留有富余,从而使其达到返魅的目的。
 广播是伟大时代的青春记忆。声音使广播取得了成功,但也束缚了广播的发展。对听众来说,虽然广播可视化模式打破了让听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想象力狭窄的空间。但我们通过新媒体手段,展现了镜头中最真实的一面。未来,广播要创新改革为 “听+看”的模式。因此从节目的内容制作模式、科技赋能、传播链着手,立足传统广播的主要性能,使广播“声音+影像”于一体,娱乐功能更鲜明。
(三)利用各类技术手段提高质量是关键
第一,注意挑选和直播室场景相配的服饰道具,通过这些小东西的助力,来丰富直播的画面内容。这些辅助道具虽然是作为直播间的装饰背景,但能够有效提高直播呈现的画面效果,还能营造好直播间的相应氛围。
第二,做好调整直播室灯光效果的工作,尤其是视频化效果部分,要想突出视频所呈现的画面美感,注意对灯光进行反复、多次的调整,让灯光为视频内容增彩。
第三,后期还应做好应急处理方案,若出现了类似画面等技术问题以便及时反应和处理突发状况。
最后,还可结合广告等创收。因此,广播传统传播形势改革刻不容缓。
四、结语
广播可视化打破了传统广播节目的播出模式,广播节目的可视化是直播模式所带来的改革创新,也是融媒体时代下广播节目发展的新机遇。广播可视化通过融合新媒体形式,将传统单一的广播形式赋予更多多媒体色彩,从而实现广播的创新表达,开创广播营销的新形态,打破了原有广播节目的形态,提升了广播节目的不同变革,为广播节目中的节目内容、生产流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所谓境随心转,媒体人不能画地为牢,要打破认知局限。在打造升级并深度开发广播可视化的道路上,媒体势在必行,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陈卫星. 传播的观念[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 路俊卫.电视文本的意义建构与传输——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理论解读[J].东南传播,2010(04):22-24.
[3] 马克斯・韦伯, 韦伯, Weber,等. 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M]. 北京:三联书店, 1998.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