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诗词在音乐学习与表演中的传承
发布时间:22-06-20 点击次数:85
摘要:诗、词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者不仅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同时也与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璀璨的一页,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在政治上,在生活、娱乐上也对人民的生活产生影响。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口头化转向系统化的过程。诗、词伴随着音乐的发展同样也是需要经历这一个过程,其中不乏许许多多的文学家、音乐家等对其不断进行创新改进。本文通过对古诗词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切入,分析如今古诗词的现状,最后探讨中国古诗词如何在音乐学习与表演中加以传承。
关键词:诗词;中国音乐史;音乐学习;音乐表演
一、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诗、词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学体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诗、词这两个体裁需要单独分开来谈。
诗这一文学体裁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代表作品就是《诗经》这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风、雅、颂”三大类。在周代,有了夏商两个朝代的基础,乐器不再仅仅局限于远古时期的骨笛等骨制乐器、陶埙、陶鼓等陶制乐器,出现了铜铃、铜鼓等乐器,并且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器出现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乐器的发展,再加上国家富裕、百家争鸣等因素都为西周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其中,礼乐制度的“乐”包含了诗、歌、舞在内的综合艺术。因此,音乐的概念在西周是十分广泛的。
另外,那时候音乐教育是很全面且完善的,周代称音乐教育为“乐教”,指的是使人快乐的表演,主要培养的是“乐德、乐语和乐舞”三个方面[1]。乐教出现在宫廷和民间,在宫廷中有大司乐作为乐教的机构,在音乐体系、教学方式、师资力量上都是一所十分完备的音乐教育机构。再加上周代的官员必须要具备最基本的音乐知识,还要专门雇用专业的演奏人员作为私人的乐队。可以看出,西周在音乐方面是十分重视的,音乐变成了人们行为素养的一个方面。随着民间音乐、诗歌创作的兴起,周天子派人去十五个地区进行采风,总结出来了当时的诗歌总集——《诗经》,它在音乐、文学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现今熟悉的《关雎》就是选自《诗经》里的一首诗,《诗经》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华诗词的源头,形式多样,影响着千年中华文明,也滋养着中国古代音乐。
我们接触最多的诗,应属唐诗。唐代曾达到“开元盛世”的顶峰,国力强盛,使得许多文化交汇在了唐代。这与当时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唐代采用开放的态度包容各方的文化,使得自身的文化在其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诗继承了之前的五言、七言的古诗,并且将五言、七言诗的形式进行了拓展,催生出了许多唐诗流派,例如“山水田园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等。唐诗讲究押韵、对仗、起承转合等,这些都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首先,我国文字的声调分为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对应起承转合的同时,也十分适合加入音乐进行演唱,可以根据音乐的起伏,选择合适声调的文字对应其中;其次,唐诗对于押韵的要求很严格,这是为了在歌曲吟唱中更加具有起承转合中“合”这个字的感觉,配合音乐时能使整个音调和谐且优美,这其中的押韵、对仗都体现了当时汉字运用的巧妙。可见,每一首诗都是当时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诗人自身文化的体现,并且音乐为了配合诗歌的需要,在唐代的发展也受到了诗歌繁荣发展的影响。
宋词的出现,在继承了诗这个形式的基础上,内容更加丰富,并且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宋代由于城市开始发展,因此词调音乐在当时颇为流行。词调的体裁有很多,主要为:令、引、近、慢等。另外词的产生、发展等都与音乐直接相关,其按照倚声填词,将已经有的词牌进行填词。这就使得词这一体裁更符合音乐旋律的进行,更能体现中华传统汉字文化与音乐的融合。
二、古诗词的现状
现如今,社会快速发展,当代的年轻人对于诗歌并不是十分感兴趣,也觉得中华传统文化离自己过于遥远,逐渐过时。实则不然,从以上对诗词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词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并代代传唱,在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并且每个时代都将诗词进行发展,也可以说古诗词是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到了现在却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褪去其色彩。
首先,互联网与手机的兴起,渐渐代替了诗词传递情感的功能。在古代,相隔两地人们靠的是书信、飞鸽传书等花费时间较长的形式进行交流。但是现如今,人们只需要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就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天涯海角,只要有互联网就会使得交流更及时、快捷,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不再那么密切。在古代,有许多诗歌是诗人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的,比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李白的《赠汪伦》等。古时候,人们受到了科技水平、医疗水平等发展的限制,往往会认为与友人、亲人一别就有可能是永别。因此,他们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寄托在诗词上,让诗词表达自己对友人和亲人最真挚的怀念。现在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了产生诗词的灵感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使得人们不再使用诗词来传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一个手机就能记录珍贵的瞬间,例如,拍照、视频等功能的出现能将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中的景色尽收眼底,随时随地都可以回忆。但是这样的便捷,使得人们不再珍惜身边转瞬即逝的景色,也不能在文字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景色的波澜壮阔。
其次,谈到诗词就不能离开音乐。现在的音乐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走向了多元化,融入了快节奏的生活,其中主要的影响是西方音乐的传入。现在很多人从小学习钢琴等西洋乐器,这就导致新一代的人们普遍对西方音乐更为熟悉,导致了我国传统音乐发展举步维艰,从而使得与中国传统音乐联系甚密的诗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华传统诗词与音乐的结合,其能够借用音乐更好地抒发自身情感,并能实现音乐演唱与文学表达的统一[2]
最后,对于诗词教育的匮乏。现在的人们,能真正写出优美古诗词的人越来越少。就笔者个人体验,在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古诗词颇多,其中许多均在考查范围内,而考查要求只停留在背诵和阅读理解层面。对于诗词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是诗词的写作也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倘若难以自己写出一首诗词,那么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和它抒发的情感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应该加强对古诗词写作方面的教育,并且对于与诗词关系密切的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诗词也是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关键的一部分。
三、音乐学习与表演中的古诗词传承
音乐与诗词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是相生相随的,音乐与诗词的关系紧密结合。因此,针对目前古诗词传承的现状,再加上音乐是大众心理需求的一部分,从音乐学习与表演入手是让诗词得以传承的较好途径。
首先,应在课程中传承古诗词。在大学校园中,音乐专业的学生几乎都会学习到《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该课程就可以充分运用音乐表演形式对诗词进行传承,可以将诗歌和音乐进行结合,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也可以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相关知识,并切身体会古诗词与我国音乐史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古诗词的写作中,需要充分考虑诗歌的平仄、对仗、押韵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随着音乐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因此进行诗歌写作,也是对我国音乐历史的一种回顾。学生们可以通过音乐表演或者朗诵等形式将古诗词的写作进行传承,并通过演唱、吟诵、器乐伴奏等多种音乐表演形式将古诗词的写作真正运用到音乐及音乐史学习之中,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起来。例如,声乐专业的学生,应该能从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切身体会到诗词的韵味。如今许多作曲家创作了符合现在审美的声乐艺术歌曲,《越人歌》就是其中的为较多人演唱的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作曲家将古诗词的韵律和音乐进行了结合,运用了现代音乐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将古诗词的分段通过曲式结构表现出来[3],这样更易于听众和演唱者的理解。除了声乐专业外,其他器乐专业的同学,则可以通过伴奏、编创等方式加入到古诗词歌曲的表演中。既能从古诗词中学习音乐史的知识,也能从音乐表演中继承和发扬有关古诗词的传统文化。除了大学课堂外,在中小学课堂遇到古诗词的课程时,也可以运用创编古诗词歌曲的方式,让学生们在音乐创作中感受古诗词的平仄、对仗、押韵等特点,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音乐表演中,达到学习古诗词的目的。这不仅适用于音乐课也适用于语文课堂,不仅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还能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传承中国古代诗词的目的。
其次,可以在音乐类演出活动中传承古诗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近年来时代发展的主题,有关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也层出不穷,其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莫过于央视出品的《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这一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通过“和诗以歌”的形式,对古诗词进行谱曲,让当红歌手进行演唱,达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目的。这档节目从现阶段大众的音乐审美入手,将古诗词同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使得音乐旋律、配器等更加符合大众的需求。歌曲朗朗上口,旋律则不像古曲那样,门槛较高,需要具备音乐史知识才能品味其中的感情。因此,重新编曲不仅能使歌曲的受众面加强,同时人们也会从歌曲的词、旋律、配器、节奏等中,体会古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科技的发展为舞台带来了更多可能。这档节目运用了现如今热门的增强现实技术,并将这项技术加入到音乐表演的舞台。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的演出场景与虚拟景象场景叠加在一起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技术,将现实和虚拟世界“无缝”衔接,被广泛运用于现如今的舞台表演[4]。在该档节目中,王珮瑜与虚拟歌手洛天依合作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就是运用了这一个技术。其中,绚丽的舞台背景及虚拟歌手都是由这一技术所呈现出来的。这样的音乐表演舞台效果,能将音乐以及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通过虚拟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再加上虚拟歌手的加入,使得舞台效果与传统的舞台有较大的不同,给人们眼前一亮的新鲜感。这样一种音乐表演方式,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有意境的场景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并且虚拟歌手的加入,能吸引到更广泛的群体,其中就包括了喜欢该位虚拟歌手的粉丝群体,扩大了歌曲的受众面,从而达到对古诗词传承的目的。
四、总结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象征,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的重要一环。在古诗词逐渐被人们忽视的今天,学习音乐的我们更要为古诗词的传承尽一份力,因为古诗词是需要音乐进行表演或抒发情感的,其中所包含的韵味、内涵,正需要通过音乐表演的方式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古诗词带给我们的感受。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们对于古诗词的传承应该在音乐课堂中,不论是大学课堂还是中小学课堂,遇到古诗词可以通过创编歌曲、合作表演等多种音乐表演形式进行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音乐类的演出活动中大力传承古诗词的文化,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重新编曲等方式扩大歌曲的受众面,莫让优美的古诗词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参考文献
[1] 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2] 张奥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与分析[J].戏剧之家,2021:95-96.
[3] 邓惠兰;邬丹.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与演绎——以《愿成双令》《越人歌》为例[J].戏剧之家,2021:99-100.
[4] 郭文庆.AR增强现实技术对舞台艺术发展的影响[J].名家名作,2021:160-161.
作者简介:陈何延(1997-),男,汉族,福建福州人,硕士在读,厦门大学,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