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竹编工艺与中国画结合发展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2-06-17 点击次数:96
 摘 要:梅州客家竹编工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在现代琳琅满目的商品冲击下使用度逐渐减少,竹编手工艺人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慢慢转行。在本项目的研究中,充分发挥美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将客家竹编工艺与中国画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画的造型特征与笔墨情趣对梅州客家竹编制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探索,寻求梅州客家竹编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同时提高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丰富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梅州客家竹编工艺;中国画;传承;发展

一、 梅州客家竹编工艺传承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 梅州客家竹编工艺的历史渊源

客家竹编工艺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客家民系的起源,客家人由于战乱多次南迁,最后大多在岭南地区定居,其中又以梅州为主要定居地。在迁徙的过程中,竹编制品是帮助他们运输物品的重要工具。苏轼曾经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1]”由此可以看出竹子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使用竹子制作器具的传统。客家人迁移之前在中原地区就开始熟悉并运用各种竹编工艺。客家人到了岭南地区,因地制宜,使用竹子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箩筐、竹篮子、畚箕等竹编制品,用来盛装物品、运送物资等;还使用竹子制作灯笼、箩屉等生活用品,并结合客家风俗习惯,丰富了竹编工艺品的形式,巧妙自然地发展了客家竹编工艺。竹编工艺在中国近代革命战争时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时候的竹编制品既是抗战时期的生活物品,也成为战争运输的重要工具。梅州客家博物馆、叶剑英纪念园等展出的各种特色竹编制品,与生活息息相关,也是革命文化元素之一,丰富了梅州地区的红色文化与资源。

(二) 梅州各地代表性传统竹编工艺的发展

1.梅州市平远县,根据查证可知在平远县的八尺镇,张氏、韩氏家族的竹编工艺早在两百多年前开始流传和发展,起源是张姓十二世、韩姓十五世祖公师从福建学来的手艺,至今已传承了二十多世。根据当地传承人的描述,该竹编工艺是世袭传承的,并且有规矩说:“只传内,不外传;只传男,不传女。”根据记载,不同姓氏的人擅长不同类型的竹编工艺,如:张氏擅长编制竹笠,韩氏擅长编制笏箕、簸箕等,肖氏、刘氏擅长编制谷箩、鸡笼等物品。
2.梅州市蕉岭县地处山区,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蕉岭县竹编工艺较发达,是其独有的一门手工技艺。据考证,蕉岭县的竹编工艺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了从小作坊到规模化生产、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的过程,在清朝发展成熟。蕉岭县竹编工艺是梅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蕉岭县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蕉岭县竹编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探访竹编老手工艺人,记录竹编工艺的特点,出台相关的保护措施,并鼓励年轻人学习蕉岭竹编工艺,让竹编工艺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手工艺。
3.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双坑村被称为“斗笠村”,双坑村坐落在翠竹环绕的小盆地中,林业资源丰富,该村制作竹编工艺的历史从清朝开始算起,根据该村村民的描述,在斗笠卖得最好的时期一年能卖二十万顶。现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斗笠市场逐渐缩小,双坑村从事斗笠编织的手工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从事该项手工艺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如今,双坑村村民与旅游景区合作,将斗笠打造成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斗笠的销售,提高了人们对竹编工艺的认识程度。
4.梅州市梅县区隆文镇,由于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该镇从事竹编工艺制作的人有很多。在该镇卢溪村成立有竹制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聚集了许多手艺精湛的竹编工艺人,合作社帮助贫困户增加了收入,也让当地村民就近就业,不仅保障家庭收入,也能更好地照顾家庭。该镇领导表示,将利用竹编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写好“竹”文章,不仅带动该镇经济发展,也聚集手工艺人,促进客家竹编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三) 传统客家竹编工艺面对的困难

1. 经济发展,人才流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农村里下地劳作的主要劳动力减少,现如今留在农村地区的多是留守儿童与家中的老人﹔此外,农作的用具也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使得人们需要自己去耕作的农活大量减少了,曾在农村随处可见的斗笠等竹编用品现在已经很少人使用,原本靠竹编用品赚钱养家的师傅随着市场的缩小也逐渐放弃了这项手艺。
2. 现代工艺品冲击使得传统竹编产品需求减少。
现代许多工业品代替了传统的竹编生活用具,常见的塑料制品比竹编器具更便宜且容易清洗,使用更加方便,竹编产品由于价格、工艺等因素,导致市场的需求量逐渐减少,竹编器具的实用度下降,例如畚箕、箩筐在生活中很少使用。
3. 工匠老龄化,缺乏传承人。
竹编制品在现代的实用功能消退,需求小,市场小,有些竹编器具的制作工序烦琐而复杂,售卖的利润少,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缺乏吸引力,目前也难以招收到愿意潜心学习的年轻学员,而会做竹编制品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这使得竹编技艺的传承缺乏了传承人。
4. 竹编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竞争优势。
梅州地区的竹编相较于浙江东阳竹编,形式与题材比较传统、守旧与单一,竹编工艺品的类型与制作形式较少,部分竹编产品不适用于现代生活。

(四) 竹编手工艺人的未来发展方向

1. 乡村文旅
结合梅州各地的文旅产业进行发展,主动寻找竹编手工艺人进行合作,将当地的民俗客家文化与竹编相结合来进行旅游纪念品的创作,在宣传当地文化的同时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客家竹编工艺。 
2. 产业发展
竹编手工艺人可以在梅州本地的竹编制品厂工作,在梅州市梅县区隆文镇卢溪村有一家卢溪竹制品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聚集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使原本依靠这项手艺发展不下去的手艺人又重新焕发生机。
3. 潜心专研,打造梅州客家特色竹编品牌
竹编手工艺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竹编手工艺人可以在竹编工艺中加入中国元素,潜心调研竹编产品的创新形式,将梅州客家文化的素材通过中国画绘在竹编产品上,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结合,创造现代竹编工艺品,提升竹编工艺品的档次和艺术价值。

二、将中国画融入客家竹编工艺

(一) 文化传承价值与实施方法

1. 客家人对竹编有着浓厚且特殊的情感,客家竹编是客家人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体现,反映了客家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2]。中国画通过独特的水墨表现传达传统文化特征,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情感和智慧。将客家民俗中的风土人情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描绘于竹编制品中能够赋予竹编工艺品特殊的客家文化价值与意义。图一

2. 加大对于梅州各地竹编产业与竹编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宣传力度,政府和企业为竹编工艺的传承创设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对有开设竹编产业的地区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并投入资金吸引艺术创作的绘画者,加大对竹编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扶持竹编艺术家,将中国画竹编产品与家具、生活用具、艺术品进行结合生产,拓宽消费领域,增加竹编工艺品的附加值,同时做好产品的宣传工作,打开国内外市场,多渠道拓宽销售道路,探寻通过竹编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可行措施,以竹编技艺促进客家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
 

(二) 商业价值与实施方法

1. “文旅+产业”融合模式
梅州是文化旅游特色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红色文化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形成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游客和创造商机,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梅州各地可以打造客家特色竹编竹艺村,发展“非遗+产业”模式,倡导当地竹编技艺传承人与中国画绘画者进行合作与创业,通过高质量的竹编制品与美术展览馆合作进行艺术展览与销售,中国画竹编产品可以为梅州本地的旅游业和文创产业提供很好的发展机遇。
竹子向来给人一种凛然正气的感觉,与文人墨客清高、文雅的气质不谋而合,竹编工艺产品能够给人带来惬意、淡雅的感觉[3]。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客家民俗文化展现于竹编工艺品上能为竹编产品增添文艺气息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提高了竹编产品的附加值。村内还可以开设“梅州客家竹编工艺体验馆”,与当地的竹编手艺人合作,为来体验的游客提供做法介绍与指导,游客还可以在体验馆内定做自己想要的竹编产品,让当地的百姓和游客体验到传承这项老手艺不是流于形式,也让大家感受当地的旅游业不仅仅只是“打卡”拍照的地方,而是传统工艺与文化的集成地。 
2. 电商直播带货
在现如今直播带货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的背景下,通过电商平台能让更多人知道竹编工艺品。电商可以进驻农产品直播平台销售竹编工艺品,主播可以通过抖音、快手等热门视频软件宣传竹编工艺品,还可以拍摄竹编产品与在竹编制品上绘画的制作过程,吸引流量,增加视频播放量,将商品购买链接插入视频中。竹编工艺品线下销售发展较为缓慢,将竹编制品统一收购在拼多多、淘宝等平台进行销售可以形成长远的产业链。
 

(三) 社会实践价值与做法

1. 开设竹编技艺历史展览馆
梅州市蕉岭县可以通过对蕉岭竹编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与梅州市中小学、嘉应学院开展“客家竹编工艺”进校园等相关研学活动。即使是梅州本地的年轻一代人和零零后对于客家竹编这项传统手工艺并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学校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可以唤起年轻一代对于客家竹编工艺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意识。
2. 开展竹编技艺交流会
开展竹编技艺交流会,与其他地方的客家竹编进行客家竹编技艺传承发展的探讨,互相学习各地客家竹编传承发展之路。例如梅州客家竹编可以与四川地区的瓷胎开展交流会,四川地区的瓷胎竹编是以瓷器为底胎,依托胎编织而成,后配合竹丝编织出茶具、花瓶等产品。大埔青花瓷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将梅州客家竹编与大埔青花瓷结合生产产品,再用中国画的绘画方式融入梅州本地特色素材进行装饰,这将是探讨梅州客家竹编的一条新发展道路。
 

三、客家竹编工艺与中国画结合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一)开展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相关素养与能力

1.鉴赏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说明要通过一定量的欣赏,学生们才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通过系统地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中国画和客家竹编工艺相关素养,在客家竹编工艺课堂上,通过展示形式多样且丰富的客家竹编工艺品,让学生从原材料、制作方法和过程、用途等方面体会传统工艺品的美感。并通过该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很多学生对客家竹编工艺并不了解,随着当下社会的发展,客家竹编工艺逐渐淡出了年轻人的视野,因此有必要通过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寻找其中的共鸣点。
2.实践能力
随着课程的推进,可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客家竹编工艺品,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指导学生把中国画元素融入工艺品中,创作出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作品,托物言志,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动手能力,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图二

(二)开展相关课程对宣客家竹编工艺的重要意义

在前几十年间,客家竹编制品还常存在老一辈人的生活中,到了如今的现代生活,竹编技艺这一古老悠久的技艺却面临着流失,如今许多零零后的年轻人和青少年更是对它感到陌生。客家竹编工艺品的传承方式,多为家族传承或师徒相传[4],较少大范围的传承或传授,客家竹编工艺在当下大学生的生活中越来越少被提及和接触。开展相关课程,能够让客家竹编工艺再次进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从而逐渐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领会竹编工艺人从竹编中表达的思想内涵。
钻研精细,擎起中国制造。“工匠精神”也是我们所了解的,以各自的专业去造物,造独特的工艺品,并且不断精进,客家竹编工艺与中国画的结合也给我们大学生呈现着无比绝伦的精湛技艺,我国几千年前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同时我们身边也涌现许许多多的、努力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工匠,所以客家竹编工艺与中国画一直流传至今,将其结合发展,互相促进影响,呼唤更多的大学生去关注、学习相关文化。
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用传统去继承,用创新去延续,在传承客家竹编工艺的同时,加入中国画元素,让传承在心里,创新在指尖。传统的东西不能丢,精益求精的客家竹编工艺及其包含的文化需要我们大学生去传承,其代表工匠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并运用到生活与学习中,才能真正地体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结语

竹编工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竹编是竹编种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凝汇了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但如今却面临着传承与发展问题。将中国画创作于客家竹编制品中,是对传统客家竹编形式发展的一种创新,希望本项目研究能够为梅州客家竹编工艺的传承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让更多人认识与了解并最终参与到这项手工艺的传承队伍中来,为我们的优秀传统手工艺增添新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中国伞具设计演变及发展研究[T].南昌大学,2008,(06).
[2] 张海华、肖俊.客家民间竹器的文化内涵[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6(3):74-75.
[3] 张雨湉、陈芝贤、费本华、吴智慧、陈红.中国不同地域竹编工艺的发展现状[J].学术园地,2018.06.009.
[4] 王智梅.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天工.2021,(02),74-75.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客家竹编工艺与中国画——指尖上的传承与创新”(编号202010582008)﹔2018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梅州客家传统民居民俗文化图式的收集与绘画创作”(编号2018WQNCX169)的研究成果。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