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路径
荆宝强
福建江夏学院
摘要: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应当契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才培育的要求,围绕“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简称)人才培育理念,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合理融入到思政课程当中,为学生建构全新的思政“双创”教育模式。在具体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导向,建构全新的教育形态;契合“双创”人才培育要求,构建“双创”理念下的思政实践教育平台,为学生建构实践成果保障机制,保护学生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不断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积极性。本文基于“互联网+”视域,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具体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互联网+”  
  
引言:
高校在人才培育时,为保证人才的培育质量,使其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应当基于“互联网+”的时代发展趋势,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合理的改革;以完成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为目标,突出对学生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挖掘出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推动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担当、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一)学生创业活动的机遇和挑战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互联网+”市场发展的环境下,高校应当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促使其基于自身能力,实现人生理想与职业规划目标。笔者认为,在现代互联网市场发展背景下,处处充满商机,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出自我的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抓住市场机遇,实现创业目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解析可知,学生身处互联网时代,从小则接触互联网,对互联网运用非常熟悉,会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由此可见,在“互联网+”这个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通过思政创新创业的教育引导,并且结合互联网将自己的创业规划付诸行动,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创业成功率[1]
笔者认为,互联网的发展环境,使得大学生的创业成本明显下降,还有效降低了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损失,避免了创业失败所产生的较大打击,从而影响到学习与进步。对互联网资源的灵活利用,可使得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实施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并对创业项目的运营成本进行合理控制。
(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环境,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带来了机遇与调整,同时也对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弥补学生的专业短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则需要对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进行不断地摸索。通过对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特征进行解析可知,在具体教育工作开展之时,高校应当立足互联网思维与市场运行理念,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引导[2]
在互联网时代环境下,网络营销非常重要。因为,网络电子消费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的主要消费方式。为避免人员的聚集,网购成为消费者全新的消费形式。为此,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时,应当契合互联网的发展思维,对互联网市场的发展机遇进行合理把握,并有效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综合实力,保证创业的成功率。由此可见,为契合新时代“互联网+”的时代发展潮流,高校则需要对其思政人才培育模式进行有效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双创”型人才的培育与输出。与此同时,在“双创”型人才培育中,高校应当突出实践平台的建设,促使学生进行不断的实践,使其对创业项目的风险进行合理地规避。
二、创新创业教育带给思政课的转变
(一)教学观念的改变
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效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当中,高校应当契合“互联网+”教育模式。通过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摒弃以往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政教育思想,契合创新的意识、新的时代潮流,进行“双创”人才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工作价值。在具体思政教育课中,教师应当契合学生关注的事物,在课堂上适度引入国际大事、国家政策、社会热点等,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高校的思政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政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如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课中,教师采取项目授课、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多种措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为保证“双创”人才培育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在实践开展中检验相关理论知识,对自己的创业计划可行性进行论证,为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创业铺垫基石[3]
(三)教学内容的改变
“互联网+”教育改革背景下,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教师则需要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合理创新,才可保证最终教育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因为,在思政教育课中,将对学生的思政学习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为更好地解决该问题,教师则需要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合理优化更新,如对思政授课知识体系框架进行调整,避免思政教育内容的刻板枯燥。为此,教师则可以合理引入社会热点事件,并契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合理筛选相关的教育素材,保证学生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并研判社会发展的供需关系,从而找到创新创业的突破口。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
(一)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模式
为保证高校思政教育课的质量与效果,在实际思政教育课改革创新时,教师应当抓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思政教育的这个契机,为大学生思政学习建构全新的学习环境与氛围。笔者认为,在将“互联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后,高校可为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思想导向,引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能,提升其“双创”综合实力。
创新创业导向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综合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在学生开展专题研讨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相互辩论探讨,使学生产生全新的思想认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在“双创”导向下,思政教育工作可有效解决“空心化与形式化”问题,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发挥出一定价值,促进学生综合学习实力与水平的提升。
(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后的实践平台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都需要理论结合实践,这样才可保证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通过对以往的思政教育模式进行解析可知,以往的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不变,且形式化问题较为严重,无法有效发挥出思政实践教育工作价值。如果长期开展单一不变的实践活动,学生可能会出现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4]
在“互联网+”的教育发展环境下,为推动“双创”型人才培育,教师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有效融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保证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有效性。如部分院校进行实践平台创建时,基于传统的实训教学基地、校企合作资源、自身实践资源,在“互联网+”的教育发展环境中,实现对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学生建构多样化、层次化、全面性的实践平台,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诉求。笔者认为,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下,高校可对实践平台的建设运营成本进行合理控制,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政学习视野,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三)建构完整的创新创业意识向实践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
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中,为契合“互联网+”的时代发展潮流,教师应当将创新创业理念合理融入到思政教育课程当中;不断增强院校学生的“双创”意识,为学生输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促使学生将创新创业理念由理论转变为实践,并有效挖掘出学生的“双创”潜能。笔者认为,高等院校进行思政教育引导时,应当基于思政教学课程,对学生的“双创”意识形态进行引领与保护,避免学生的“双创”认知始终停留于理论层面,而不付诸行动,并且无法实现创新教育理念渗透的预期教育目的。为此,其在实际融合路径探索过程中,应当尝试建构学生“双创”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充分体现[5]
具体教学指导时,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竞赛活动、科研孵化项目等,使得学生在具体活动参与过程中,及时认识到自我“双创”能力的短板,并及时夯实创新创业基础;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转化率与成功率,应当契合学生的个人能力,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辅导方案,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打破常规、突破自我;如部分院校在进行思政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建构中,尝试实行“双创”学分制度。基于思政教育的学分转换制度,可将学生“双创”的实践成果,合理转换为学生的思政学分,有效消除学生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如部分院校进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改革优化时,尝试建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学业进程中暂定学业,为学生保留一年的学籍,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促使其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在学生的“双创”项目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与市场影响力后,可将其转换为学分或成绩。
在“互联网+”教育视角下,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灵活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当中,体现了院校人才培育改革的思想,契合了新时代人才培育的要求;可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的创造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笔者认为,在新时代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中,高校应当做好教育政策内涵的解读,明确未来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向与目的,突出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平台建构、保障机制架构等工作,确保思政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6]
四、结束语
综上,笔者以高校思政教育为例,简单阐述了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现实路径,旨在说明在“互联网+”教育变革环境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保证源源不断地输出高素质“双创”型人才,教师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渗透到思政教育工作当中,挖掘出二者融合的教育潜在价值,推动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创业成功率,以期实现思政与“双创”教育融合的预期工作目标,从而推动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盛.“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性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0).
[2]陈娜.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1,23(10).
[3]王卫华,郭永邦.“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1(05).
[4]周雅安.“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
[5]黄立.“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性探讨[J].经济师,2020(09):165-166+169.
[6]匡晓华.“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路径初探[J].科教导刊(下旬),2019(21):103-104.
上一篇:VR、AR保存与传播皮影戏探析
下一篇:美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及意义研究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