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思政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
王利皎 尚玉峰 陈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内容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充分反映出人民的期盼、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广大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将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因此,本文在分析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最后提出思政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以提高农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从而培养全方位发展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学;思政教育
前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功以才成,业以才广。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广大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在培养人才之时,其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另一方面还应该重视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观念的提升。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思政教育边缘化、务虚化、教条化以及刻板化等。所以,高校要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把心理学作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和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标准,并且充分认识到学生个性特征、内在品质、思想意识、人格素养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农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农业院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提出积极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期为农业院校学生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
一、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一)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格局的剧烈变革,当前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农业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他们继承了父辈们艰苦奋斗、勤劳朴实的优秀品质,同时在落叶归根、反哺桑梓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其心中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具有奉献国家、服务农村、回报家乡的潜在内心动力。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也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家乡逐渐产生了距离感。加之乡村的基础设施、发展前景、教育医疗等资源相较于城市还比较落后,很多农业院校学生的乡土情怀逐渐被削弱。同时,社会对农村的歧视仍然存在,很多家长认为考上大学是为了脱离农村,应该尽最大努力留在城市工作,这也给很多农业院校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二)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农业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和小城镇,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他们表现出如下特点:
(1)参照体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性。相较于中小学时期,大学阶段的参照群体扩大,大学生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相互比较,且评价体系由单纯的学习成绩扩充为学习成绩、社会实践、个人特长、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这使得很多学生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从而进一步导致自卑、退缩等现象。
(2)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间的矛盾。很多农业院校学生缺乏对自我的清晰认识。若某个目标没有达成,一些学生则会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拓展,再加上自信心的缺乏,从而对自己产生消极评价,挫折感增加。
(3)其思维呈现出理性、独立的特点。但是缺乏情感和想象力,感情比较淡漠,不愿意接受群体外的同学。
(4)农业院校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愿意通过更高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来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赞许,这与他们自我意识不完善、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等相关。
(5)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地缘归属感和同辈归属感较强,一般喜欢与价值取向、人格特征、成长背景以及年龄相近的群体在一起。
二、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一直以来,高等院校都是学生接受国内外学术信息和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各种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诱惑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培养。
(二)学生工作队伍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在农业院校中设置学生工作队伍制度,充分体现了“管理中有教育、教育中有管理”的理念。对于学生工作队伍自身而言,其不仅要重视学生政治素养、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培养,还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成长等方面。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学生工作队伍不仅是其思想观念形成的领路人,身心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也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铺路石。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工作队伍应该呈现出全程化、多层面、多方位的特点,贯穿于大学的始终。
三、影响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因素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实效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不足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不管是科技、政治、经济,还是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比较滞后,没有及时更新教材和纳入成熟、先进的理论,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时,有些不知所措。通常情况下,教材内容的修改周期较长,无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单方面性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体的思想权威性比较明显,其工作的主要职责和方式就是向教育客体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因为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接受度不高,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甚至有部分学生为了标新立异而故意选择和坚持相反的立场,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客体应该与教育主体保持平等地位,课程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少
当代大学生对精神文化普遍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进行改变和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向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一些农业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依然沿用略带封建落后、保守以及传统的思想。这些农业院校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没有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因此如果不结合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会影响到教育质量。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比较刻板
在农业院校中,因为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相关管理制度,规定不够健全,政策的更新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各项管理措施无法切实可行地落实,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比较刻板,降低了灵活性。同时,因为事物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多变地,所以农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式的改进也需要一个过程。在不断实践其的过程中,要对其本质进行正确的认识。
四、思政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在传统思政教育中,通常只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所以,在思政教育中,农业院校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包括积极的自我认识、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的意义以及积极的人格特质等理论。这可以促进学生从无兴趣向有兴趣转变,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课程受体向学习主体转变,并且可以改进课堂和教育环境,积极鼓励学生成长,从而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一)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积极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
农业院校在思政教育的日常教学中,要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将关于乡村振兴的国家政策和文件精神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并就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化、品牌化和生态化的未来趋势进行全面介绍。同时,农业院校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对农学专业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根本上对振兴农业和国家农业建设的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立足国家战略决策的基本出发点,适当地融入积极心理学内容,让学生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从心底感受到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农业院校还得提高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度,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二)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提及幸福感时,因为人们缺乏对幸福感的客观且正确的认识,故容易将其等同于一般的物质满足和愉悦感受,比如衣食无忧、生活轻松、休闲娱乐等。但是相对于一瞬间的感觉而言,真正的幸福感往往更加深刻和宽广。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若缺乏幸福理念,则会认为教学工作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幸福观,学生也难以理解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无法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体验。所以应该将努力的方向、幸福的概念等相关内容加入思政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之中,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幸福的含义,比如对别人付出爱、尊重的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内心的平和等,从而提高农学院校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马克思哲学观指出,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人们对外界的正确认识。农业院校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形式、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农业院校大学生走进农村、发展农村,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感受到中国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入农业园以及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等进行参观;让学生了解高新科技在农业中的运用,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现代农业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发展成就和趋势,设身处地地感受自身所学知识的重要价值,从而增强其专业自信心和认同感。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理论应用在田间地头的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当中去,将自身所学转化成实际成果,从实践中体验到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以及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准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将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进行有机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对中国乡村建设与农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为全方位发展的农业人才,从而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01-02.
[2] 徐达,陈蓉蓉.乡村振兴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多元实践体系探索——以浙江高校为列[J].高等农业教育,2021,(01).
[3] 郭策.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2).
[4] 林树生,陈章宫,刘武强.“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乡村振兴融合的思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01).
[5] 魏婕.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融入农村精准扶贫研究[J].山西农经,2019,(19).
 
上一篇: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下一篇:短视频中对他人作品的合理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