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路径研
发布时间:22-06-24 点击次数:91
摘 要:高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担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思政必修课程之一,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融入美育,能大力发挥出思政课的美育功能,破解高职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创新美育与德育二育并举的路径研究,推动高职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美育;《思想道德与法治》;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美育与德育自诞生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始终相互交融。善的举动一定蕴含美的内核,而让人产生美的感受的事物也一定是具有善的东西的。真正的美是内外兼修,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这就决定了美育与德育的契合。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完满的人性,使人超越“自我”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和自由,在美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美、践行美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挂、世界观是应有之义。本论文立足《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阐述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新兴教育技术手段打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立人”的高职思政课堂,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塑造健全的人格,继承“以美促善、美善结合、真善美一体”的教育传统。

一、结合人物美对《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开展重构研究

美育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连接,美育元素无处不在。如何实现学生知情意的统一,就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启美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是关键,应注重教师人物美,注重教师个人魅力的提升。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人物,常言道:“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思政教师的人格美、灵魂美、言行举止之美,无不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运用人物美。

1. 人物美的第一个层面是人体美

人体美是由每个人的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向世界,这里讲到的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学生。黑格尔指出:“人体到处都显出人是一种受到生气灌注的能感觉的整体。”[2]这里指出思政课教师通过自身形体美、肢体语言的展示对所表达思想认同的极度重要性。思政课教师是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人,因此只有教师自身理想信念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且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地投入到整个课堂氛围中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信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明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2.人物美的第二个层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

“人体美是人的感性生命的美。而当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声音笑貌表现出这个人的内在的灵魂美、精神美时,就形成为一种风姿之美,风神之美。《诗经·卫风》描绘一位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说明教师个人灵魂美、精神美感染学生的极度重要性。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使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把握高职学生这个主体,根据学生文化基础和个性特点,挖掘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美元素,并将其运用于《思想道德与法治》7大章节中,进行再规划再设计。比如:讲到《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理想信念催生前进动力》时,可以引用2021年被授予“七一勋章”的教师张桂梅的案例。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被她的学生亲切的称为张妈妈;她坚持多年家访,为学生留住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她自己却病痛缠身。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表现的就是一种灵魂美,要在课堂上展现她个人独特的风神。

3.人物美的第三个美学特性是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

“凡是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都必须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3]。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则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来欣赏,包含有更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生的意蕴,也更能引发欣赏者的人生感、历史感。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章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中可引入杨振宁的案例。杨振宁曾写过一篇回忆“两弹一勋”邓稼先的文章,通过案例的描述,教师可以回顾20世纪中国的从任人宰割的灾难、屈辱中站起来的时代,阐述邓稼先对此做出的巨大贡献,邓稼先在生死关头说的“我不能走”,就是通过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人的精神之美的欣赏,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的人生目的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才能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利国利民的事业。

二、挖掘美育元素,对《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开展多重研究
美学的学科属性是哲学,它的学科属性决定了美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可以结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合理融入美育元素可以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丰富,更开阔,更进一步提高思其想境界。“美育是发现美、利用美、表达美的过程。为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力发展美育也是一个发力点。思政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充分认识高职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激发他们的正面价值观。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不仅只限于学习马列主义课程,也要关注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兼顾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感性与理性协同发展”。美育是情感、趣味和艺术教育的重要代名词。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向善”,那么在美育中,它是唯一可以实现真善美统一的重要课程。高职学生通过美育课程的学习,就可以感受到“美”,受到熏陶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去追求美,这与《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引导学生去遵守良好的道德规范和锤炼道德品格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因此,通过合理的路径和载体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用美育包装起来,实现二育并举,具有合理性和迫切性。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参观博物馆、开设美学选修课等方式,拓宽美育+思政的有机结合,引领学生体验红色文化之美、自然之美,提高人生境界,获得精神世界的升华。比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时,可以参观川藏公路博物馆实行实践教学。川藏公路博物馆呈现了川藏公路“从最险到最美”的特点:1950 年初,进藏大军用血肉之躯和简易工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世界屋脊上开掘出一条西藏与内地的“血脉通道”,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从此,一批批物资由川藏公路运到西藏,极大缓解了西藏物资紧缺的状况,拉近了西藏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同时,川藏公路沿线分布着米堆冰川、南迦巴瓦峰、然乌湖、“西藏小瑞士”鲁朗镇等众多世界级旅游景区,吸引了无数的游客驻足体验,这里还呈现了完美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高原气候;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川藏公路已成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组织专家考察后一致认为:川藏公路沿线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条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观长廊,自然景观之齐全多样、异彩纷呈乃世所罕见。

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解“两路”是建设在“人类生命禁区”里的,而在建设和养护川藏、青藏公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 精神,展现了修筑公路的士兵和人民的崇高精神美德,这种崇高是美学中的崇高,是以牺牲自我而担当使命、保家卫国、人民利益之上的大美、大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体现;藏族人民盛赞两条公路是“金色的飘带”、“幸福的金桥”、“五彩放光的路”,“两路”精神是公路建设者崇高品质的真实反映和高度概括,集中展现了一代又一代“两路”人的精神风尚和行为范式,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这样的讲授,精神的基因的种子必定种在了学生的心里,思政课堂不仅成为追求真理的阵地,还让学生具备健全人格美丽心灵,拥有内在的精神支撑,促进真善美的有机统一。打破以往的思政课只有理论灌输的抽象形式,注入情感动力之源和鲜活的人类生活。以个体化为标准,来诠释呈现思想的深刻力量。

三、以“互联网+”新兴技术为依托,打造“思政+美育”的多元教学载体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是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时代,网络亚文化的存在不断冲击道德底线与传统审美观,例如互联网中的暴力文化、躺平、拜金主义、恶搞、盲目崇拜等对学生影响极大,使主流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一方面,“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亚文化表现出“以俗为美”“以丑为美”的特征,快餐文化、恶搞视频流行,可以说毫无营养价值,却给高职学生带来了模仿作用,使得传统的主导的真善美的文化却边缘化;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价值观、审美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思政课教学自身也存在某些问题,比如教学设计‘工艺’不精湛、‘配方’不新颖,一些教师备课见‘物’不见‘人’,对学生的研究不深,对学生的困惑点、兴奋点把握不准,还有一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关心的问题回应不够”等等。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迫切需要结合当下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改革。“ 互联网+”时代最为显著的变化便是师生从属地位的变化,从传统单向教育转化为交互式教育。在思政教育、美育教育的融合上,即可借用“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如翻转课堂、公开课、幕课、微课等,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改变以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
2021年,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投入并使用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信息系统集成)已建成,是思政理实一体化情景教学实训基地。其中包括研习社、录播室、智慧教室和情景实训室等,突破传统教室固有讲桌椅的空间限制,师生可以在其中自由组合研讨、情景表演、专题教育。另外,其电子资源系统由管理员端系统、教师授课中控系统、学生 VR一体机、APP 等功能模块组成。在建设之初,学院就如何将美育元素高度融入整个实训基地做了很多的功夫,在整体设计上包含了运用图片、书吧、录播设备等现代多媒体艺术与技术手段,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打造以美促德、以德载美、美德同行的思政课实训课堂。整个实训基地实现了VR 影像资源分类管理、全景图片资源管理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学生可以通过 VR 影像及全景图片资源进行学习,感受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之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 ,2015-9-10.
[2][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8.
[3]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的科研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美育融入高职“思修课”教学的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GZY21C08)研究成果。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