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基于需求分析的
发布时间:22-06-24 点击次数:172
摘要“新文科”建设赋予了大学英语教学新的使命和内涵,地方本科高校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应该重新调整和定位,以适应人才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对标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实施多元化课程模式是地方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并对地方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地方本科高校;多元化课程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一 引言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在所发文件里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新文科”这一概念由此被正式提出。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标志着国家“四新”建设工程正式开启,“新文科”从概念提出走向正式实施。学界认为,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提升,目的在于打破专业壁垒,消除学科障碍;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019年提出:“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中国视野、中国格局、中国坐标,而是要置于世界舞台、全球格局、国际坐标,不仅要参与国际竞争,还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的制定。”由此可见,新形势下,“新文科”的概念不仅局限于专业重组、学科交叉,也有许多新的特征,如强调中国特色,强调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新文科”的新特点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增强;二是知识生产的新模式;三是文科发展需适合国情发展需要,要参与国际竞争。新形势下的高等外语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互鉴的步伐,更关系到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的进程。在新时代,外语教学,包括外语专业和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要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也要积极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二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的课程定位
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将大学英语定性为核心通识课程,这是对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的重大改变。原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的定位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而最新版的《指南》改为 “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特别增加的“核心通识课程”一词涉及到了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和课程内涵的改变。最新版的《指南》将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定性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3个级别;大学英语课程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类课程。在教学要求的总体描述部分,除了对语言知识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策略的要求以外,《指南》还增加了对思辨能力的要求,并强调交际的时效性。比如,基础目标教学要求在不同场合中,对一般性话题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和加工,进行综合与合乎逻辑的判断;在发展目标教学要求的总体描述中,增加了内容:能够客观审视、评析材料的内容,理解深层含义,能够就社会话题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话题有效进行描述、说明、解释、论证和评析。另外,《指南》在语言单项技能描述中,从听说读写译5个方面对3个级别的教学要求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比如在提高目标口头表达能力中,要求能就社会热点问题或专业领域内熟悉的话题展开讨论,对他人的发言作出恰当的反应和评论。[1]
三 地方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现状分析
本研究以笔者所在的西南地区某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展开讨论。该学校确立了“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格局,拟定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办学目标,以建设成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但从大学英语教学设置的课程来看,该校依旧延续了初高中通用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目前,大一阶段开设的是两学期必修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大二阶段则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自由选修的通识英语相关课程,如英美文化、大学英语语法、大学英语翻译与实践、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等。这些课程设置与学生、社会、国家的实际需求和发展严重脱节,使得学生依旧功利性地以追求考试过关为主要目标:难以服务学生未来利用英语探索专业领域的知识,以及提升学历的需要;导致大学英语教学陷入费时、低效的尴尬处境。正如蔡基刚教授在2020年所说:公共英语教学该是到了颠覆传统理念的时候了,必须要对公共英语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对课程设置进行重组。我们需要加强与目前高校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英语学习;培养学生毕业后市场和社会可能需要的英语能力。
四 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探析
(一)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新版《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这一规定进一步固化了大学英语的通用英语定位。同时,工具性性质也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双一流”建设等科技创新工程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公共英语教学具有鲜明的以学生专业学习需求为导向的特点。由于各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各院系的专业教学需求不同,公共英语教学应该具有校本化和院系个性化的特点。地方本科高校相比起国内一流大学,在大学公共英语的课程设置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大学新生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大部分新生,他们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很难直接用英语进行其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别提参照国内某些一流大学开展以学术英语为主流的课程。地方本科高校唯有承认地区差异性和不同的校本特色,开设适合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块,才能真正切合学生,社会的实际需求。[2]
(二) 针对学生和学校需求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模式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并且不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以及对未来求职的期望值也各不相同,再加之学生英语能力水平的不同,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多元化课程模块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体现了《指南》里大学英语教学应具有校本化和院系个性化的特点。比如,我们可以考虑这样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他们进行英语水平测试,英语基础确实薄弱的学生,必须进行一至两学期的通用英语强化训练,然后再进行其他英语课程模块的学习;英语基础能达标的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直接进入跨文化交际和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学生群体的需求,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就业型学生,这类学生在地方本科高校中是占比最高的。对于此类学生,学校应该为其设置以通用英语和职场英语为主且模拟真实场景和工作任务的课程,着重提升他们的英语实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着力培养获取和评价信息的素养以及从不同角度思考、发现问题并准确清晰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学术型学生,这类学生将来可能走学术道路。学校可以为其设置以通用英语和通用学术英语为主的课程,帮助学生熟悉自己专业的科普知识内容,夯实语言基础,提高学术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因此,该课程应按照学生的专业以及学校的学科发展量身设置;课程名称可设为“学术英语(文科)”“学术英语(理工)”和“学术英语(经管)”等;课程以与专业相关的科普知识为媒介,主要目标是继续扩大词汇量,学习学术英语技能如听英语讲座、汲取英文文献和遵守引用学术规范知识、撰写英文学术类文章及用英语口头陈述报告等。三是出国型学生,这类学生有可能继续深造学习,也有可能去国外工作。所修大学英语课程可以是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结合,以解决他们今后到英美高校深造或到英美国家工作时的交际问题。[3]
(三) 关于多元化英语教学模式的设置
综上所述,针对大学学生的英语教学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基础型,需要对学生进行英语强化的训练;二是发展型,需要对应不同的发展需求,为学生学习英语制定计划。其中,基础型的英语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侧重于简化和强化内容,以此来为学生打下发展基础;发展型的英语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比如为出于求职需要而学习英语的学生设置相应的商务英语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场景,让学生能够加强学习和练习。另外,除了在英语教学的内容和策略上合理设置之外,还需要保证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设置为180个学时比较合理。而这180个学时的教学如何分配,也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水平、需求去不断调整、不断改善,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英语教学水平。
(四) 积极探索新的英语教学方式
对照学生的需求,地方本科高校需要为其制定个性化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探索和创新教学的方式,保证教学方针、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全面多元化。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教学需求。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学能力。学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形成通过自己的方式也能够掌握和熟悉英语的能力。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全球化也越来越成为当今时代的发展方向,而实现全球化就肯定离不开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发展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的便利性。通过老师在网络上对英语教学内容的整合,学生在学习资源上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同时,网络平台投放的大量信息为学生解决了学习资源短缺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的英语资源和内容,看到更多的英语教学模式,打开更为广阔的思路。通过各种网站、APP等,学生还可以轻松地下载数学资料以及题目资源。这些网站、APP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更优质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英语知识概念以及英语技巧。在课下,学生还可以通过反复观看网络上以及教师上传在平台上的英语视频,对自己不熟悉的内容进行巩固,或者在复习时发现新的思路。大学本科的英语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以及老师的线下教学,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内容,其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更有利于其适应教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其个性化成长需求的满足。
五 结语
“新文科”建设要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大学英语课程在整体学科目标和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适应国家发展和战略需要,地方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也应当参照最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及时转型;以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计中,统筹发展学生的基础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术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公共英语教育理念的颠覆:多学少学不学和挑着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2):132-137.
[2]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2):4-8.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朱小娟(1981-),女,四川宜宾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法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