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伯渠的民主思想
发布时间:22-06-24 点击次数:152
摘要林伯渠同志倾其一生去实践民主、追求民主,不断地探索民主的真谛,充分地将自己的民主思想应用于革命实践中。他的民主思想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其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民主思想主要包括民主的主体、民主建设的保障及民主决策的基本功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林伯渠;民主思想;民主实践;调查研究
 
林伯渠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站在革命最前线的“革命老战士”。无论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林伯渠同志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英勇无畏地战斗着。他既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学术界对他关于党的统一战线、财政经济工作、政权建设和民生方面的思想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此文只是在阐述林伯渠民主思想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对其民主革命思想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 林伯渠民主思想的转变过程及原因
林伯渠(1886-1960年),原名林祖涵,号伯渠,是湖南省常德市安福县(今临澧县)人。他亲身经历了新、旧两次民主革命,因此他的民主思想反映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思想转变的发展趋势和曲折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早期的朴素的爱国思想初现苗头
林伯渠出生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曾祖是清末的举人,当过知县,祖父是廪生,父亲以教书为业。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使他一开始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成长。幼儿时期,林伯渠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四书五经。在古代民本思想的教导下,他认识到了人民群众才是国之根本。
但是林伯渠所成长的时代,恰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帝国主义列强在那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朝社会满目疮痍,贫苦的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易子而食的凄凉景象,林伯渠看在眼里;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太平军的英雄事迹以及起义失败惨遭杀戮的故事,林伯渠也记在心里。而洋务运动成效缓慢,并且无济于事;“变法自强”也因遭受到了顽固守旧派的打击破坏而最终失败。民族的灾难、国家的危亡,让林伯渠对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和以强凌弱的帝国列强充满了仇恨[1]
2.激进的民主革命思想取而代之
戊戌变法失败后,尤其是义和团被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联合无情镇压后,许多青年学生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纷纷去往国外留学。然而清朝政府为了搞假维新而挂羊头卖狗肉,也派遣学生出国,林伯渠就是其中一位。留学生们翻译了欧美资产阶级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斯宾塞以及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等人关于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大批名著,这让留日的林伯渠接触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在这些共和思想的熏陶和革命志士的影响下,林伯渠日益倾向暴力革命,革清朝君主专制,追求民主共和。自同盟会成立之日起,林伯渠便始终支持和参与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有些革命党人投靠了袁世凯,但林伯渠毅然同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革命派站在一起,主张用武装去讨伐袁世凯,并且积极参加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等。他在日记中继续写道:“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
3.放弃旧民主主义,逐步确立共产主义信仰
护国运动、护法战争的接连失败,使林伯渠内心感到十分焦虑与迷茫。他逐渐认识到其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依靠资产阶级革命无法救中国。期间,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正在为革命寻求出路的林伯渠得到了一些新的启示。加入共产党后,林伯渠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了大量马列著作和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进一步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整理党务案规定了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林伯渠双重党籍的身份遭到了排挤,他放弃了权力和地位,坚定地离开了国民党中央,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毅然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在蒋介石、汪精卫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之时,亲戚程潜劝他登报脱离共产党,并表示愿意保护他。但林伯渠丝毫没有动摇他的革命信念,并且表示要干就干到底,决不后悔,也不会计较将来个人的命运。林伯渠放弃了国民党的高官厚禄,退出了为之奋斗了20多年的国民党,旗帜鲜明地成为了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信仰者。其后,林伯渠参加南昌起义、前往苏联留学、奔赴中央苏区、参加长征路、领导陕甘宁边区的建设,参与新中国政权建设,这些都体现了林伯渠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2]
4.林伯渠民主思想的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家庭的熏陶。家庭是人格培养的摇篮,在父亲林鸿的细心培育下,林伯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堂兄林修梅自幼就在林伯渠家中学习,林伯渠视其为严师益友,五四运动前后兄弟俩同住一个寓所,常在一起研究革命理论,讨论救国救民的方法。 
二是西学的启迪。林伯渠在日本弘文学校留学期间,接触到大量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著作,还涉猎过卢梭、孟德斯鸠等人关于政治经济方面、社会哲学方面、历史法律方面的大批名著。这大大拓宽了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面,从而丰富了他民主革命思想的内涵。
三是革命友人的影响。林伯渠在留学日本期间,广交革命志士,结识了孙中山、宋教仁、黄兴、陈天华等朋友,并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进行了辛亥革命。随着“二次革命”的失败,林伯渠因通缉而逃往日本,结识了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林伯渠和李大钊经常在一起讨论革命问题,互相激励革命斗志。回国后,李大钊经常给林伯渠写信交流革命思想,阐述了他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的见解。林伯渠也是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加入了共产党。
四是革命实践的锤炼。林伯渠参与了很多的革命实践,辛亥革命、护国护法运动、国共合作、南昌起义、长征、陕甘宁边区的建设、新中国政权建设和经济的恢复,全都有他的身影。林伯渠那种高尚的革命情操、坚定的革命意志,是在革命实践活动中不断锤炼而成的,他的民主革命思想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走向成熟。
 
二、林伯渠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1.人民群众是民主的主体
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是林伯渠终身不变的追求。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林伯渠曾这样说过:“什么是我们的脚跟?我们的脚跟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脚跟落地,才能阔步向前。在危难的关头,和老百姓站在一起,就能在任何困难、挫折面前,都泰然处之,就能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战斗力量。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认为与个人有关的一切都是次要的。林伯渠一直把“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当作警醒自己的座右铭。工作上听取群众意见,和群众商量着来,生活中也不搞特殊,和人民群众吃住在一起。 60岁寿辰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赠给他 “为人民服务的老勤务员”的红旗就是对林伯渠人民公仆形象的肯定。
2.民主政权是民主建设的保障
林伯渠在边区政权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理论。民主政治需要民主集中化。林伯渠从人民主权理论出发,指出,只有实行民主集中,才能发挥全体革命人民的力量去反对敌人。在他的民主政权理论里,议权、行政权、司法权都应该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民主集中化,因为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民利益。按照民主集中原则进行贯彻,才能使“党内党外的政见有更好的沟通”。
民主政治需要选举制。选举可以让老百姓有机会直接参与政治。在林伯渠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早在1937年5月起就开始进行了不分阶级、党派、宗教、性别或族裔的民主选举。选举已经成为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老百姓的参选积极性也很高。
民主政权需要大众参与。林伯渠同志多次指出,一个政权只有赋予人民讨论和管理的权力,老百姓能自己讨论、自我管理,才能被称为民主政权或民主政治。为了让党外人士也积极地投入到民主政权建设中去,林伯渠作了很多的努力:以个别谈心或小型座谈会的方式听取大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和党外民主人士交换重大问题意见;和老百姓共同总结经验教训等。林伯渠经常鼓励大家说:“大家的事,要大家负责才能办好。”
3.调查研究是民主决策的基本功
林伯渠作为边区政府主席,经常性地深入农村、走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他也喜欢和老百姓聊天,以获取一手资料。“人人争识林老头,亲切有如家人父。灯前细谈几件事,米面油盐棉花布。”这是对他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关心群众利益的恰当评价。同时,林伯渠会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正是通过不断深入的调查研究,林伯渠对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具体问题有了基本认识,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清醒的认知。正是通过不断深入的调查研究,林伯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也正是通过不断深入的调查研究,林伯渠不仅掌握了领导政府工作的主动权,而且在转变各级干部作风的过程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林伯渠民主思想的当代启示
林伯渠以自己的一生去实践民主、追求民主,不断的探索民主的真谛,充分地将自己的民主思想应用于革命实践。在新时代,学习林伯渠的民主思想,弘扬林伯渠的民主革命精神,有助于我们坚守初心、增强中国自信,也有助于我们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更加自觉地增强中国自信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中,林伯渠炼就了“火眼金睛”,认清了政治方向,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踏上革命的征途。这教育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我们都应该保持头脑清醒,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在正确的道路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当前,国际国内环境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只有自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为新时期、新征程把握好伟大复兴的航向[3]
2.对照初心使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林伯渠关心人民群众的事例多不胜数,不管是青年干部还是老干部,不管是党外人士还是党内同志,林伯渠都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革命先辈上下同欲、共同努力的一致目标[4]。在新时代,在林伯渠“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的超时格局的激励鞭策下,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老百姓谋幸福。
3.坚持实事求是,更加扎实地搞好调查研究
实事求是的“求”指的就是调查研究。林伯渠把“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写进日记,不顾年迈,多次深入基层查找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革命与实践的创新。调研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我们要在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不搞花架子,求真务实地去调研,深入实际、搞清“实事”,在调查研究中增强自己的工作本领,在“造福一方”中成就自己的充实人生。
 
参考文献:
[1]《林伯渠传》编写组编.林伯渠传[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6.
[2]吴芬芳.林伯渠关于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王晓荣,叶建军.林伯渠与延安精神[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00-104.
[4]唐贤健.林伯渠政治生涯的三次抉择[J].党史纵横,2014(12).

作者简介:刘宏娇(1991-),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本科生,助讲,研究方向:党史党建、生态文明研究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