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比德于水(下)一历史上的"水文化"
梁锦奎

  从遗址可以看到,仰韶文化"半坡人"他们一直生活在浐河边,与水亲密接触,还发明了独特的尖底取水工具。历史上西安"水文化"有以下几方面体现∶一是把城市建在近水的地方。《史记》;"文王伐崇虎而作丰邑。"丰邑就建在沣河西岸;武王大统后,徙都于镐,居沣河、滈河之间;秦都咸阳,跨渭河建新城,"表南山之巅以为阙,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以法牵牛。"汉长安城建在渭河南岸龙首山上,龙首山"头入渭水,尾达樊川"。三个朝代的都城都在水边。到了隋代,大兴城建在东边龙首原,正好处于八水之间∶北有泾渭,南有橘滈,东有浐灞,西有沣潦,在水文利用上,妙到极点。唐代只是把大兴城改名长安城而已。现今西安东部、北部两个新区,分别冠以"浐灞""泾渭"之名,也是"水文化"的表现。
  二是开展城市引水和排水。古时把引水称作"导水"。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开凿昆明池,遗址在今斗门石匣口村,成为汉长安城调水的一个水源地。由于昆明池地势较高,可以实现自流入城。昆明池东出之水名为漕渠,除解决城南郊和东郊用水外,还可以用于漕运。隋开皇三年大兴城建成,文帝即开凿三条渠向城市水。《雍录》记载了这三条渠的方位∶一曰龙首渠,自城东南导浐至长乐坡,配为二渠,其一北流入苑,其一经通化门、兴庆宫自皇城入太极宫。二曰永安渠,导交水自大安坊西街入城,北流入苑注渭。
  三曰清明渠,导水自大安坊东街人城,自皇城人太极宫。
  "丽"读若"诗",分流。除此之外. 唐开元年间开凿了从南山大峪入曲江的"黄渠",天宝年间开凿了引橘河人城的漕渠。
  三是增修漕渠扩展水运。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武帝采纳大司农郑提出的建议,用时三年,依渭河南侧开凿了一条与渭河平行的漕渠,扩大了漕运能力,渭河出现"大船万艘,转漕而过"的宏大局面。东汉后,漕运转洛阳,关中漕渠淤塞。隋开皇四年,文帝在各地建立漕粮专职仓储,同时"命宇文恺部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炀帝开凿通济渠,修建大运河沟通三大水系,不但从长安乘船能游江南,关东各地物资都可以由渭河运来。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重新疏浚开凿漕渠,并在望春楼东、浐河西岸修建新码头"广运潭"。
  四是重视营造景观水面。西汉时长安城乡有池沼二十多个,大多数为人工开凿,主要位于皇家苑囿。著名的池沼有昆明池、太液池、沧池、酒池等。昆明池在城市南面形成面积14.74平方公里水面的大景观,考古发现,唐代扩展为16.6平方公里。《雍录》∶"武帝欲通西域,为昆明之所所闭隔,闻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凿此池习水战期以伐之。"唐中宗时安乐公主想把昆明池据为已有,中宗"以民资捕鱼,不可其请"。
  曲江在秦代称"噔州","噎"读若"该"。汉代为汉宣帝的乐游庙,亦名乐游原。宇文恺建隋大兴城时,城中设坊巷安置居民,由于城内东南角地势高,居住不便,就把这里空出,"凿之为池,以厌胜之"。此处"厌"读"压";"厌胜",古时巫术,对不吉祥的地方用特定的物品镇压,以求解厄脱困、压而胜之。这就是"曲江池"导引入城的原因。曲江在城里的水面被称为芙蓉池,增建为芙蓉园。
  五是激发文学艺术的繁荣。
  从司马相如《上林赋》、班固《两都赋》,到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无不赞颂关中、长安的山川秀美、风光如画,佳作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今人很想知道"八水"取名的由来,可惜包括《水经注》在内的各种古籍都未论及,只是说"灞水"原名"滋水",秦穆公霸西戎后改"滋水"为"灞水"。这里做个大胆猜测,天下江河本无名,有了人类之后才陆续取名。远古人"滨水而居",一定要为亲爱的河流取个吉祥如意、能表达河流特征的名字。
"潦",《说文》∶"雨水大貌,从水奈声,卢皓切。"段玉栽注∶"俗借涝水为之。"《诗经·召南》∶"于彼行潦。"后人解释∶"行潦"就是把过多的雨水排走。可见,"涝河"自古就有汇集、排放暴雨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滴",《说文》∶"涌出也。一曰水中坻,人所为,为涵。"后有"潘波"(汹涌的波浪)、"荡涵"(水势永腾起伏)、"滴湟"(水流湍急)等等形容流水的词语。关于"水中坻",《尔雅》的解释是"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汕,小趾曰坻。"《诗经·蒹葭》有∶"宛在水中坻。"如果是人工在水中建造小洲或者高地,就是"橘"。可见,"潘河"是古人最早动过手脚的河流。据说,汉代初年长安城用水主要取自潘河。"沪水"是"潘水"的另一种写法,读音相同。
以上解释是一孔之见,还望方家指教。
然而,唐代之后."水"盛景不再,且每况愈下。到近代,,西安这样一个水资源丰富、水环境优越的城市竟成了极度缺水的城市,窘况不堪回首∶一是缺饮水和灌既之水;二是缺水面、水景;三是缺水文化,舟船之利更是绝迹。
一提《让我们荡起双桨》,上年纪人脑海里就是莲湖公园那几十亩地大小的湖面。护城河当时叫城濠,死水一潭。曲江乡建成了殡仪馆,浐河、灞河,是一片沙石布就的河滩。后来有了兴庆宫公园,西安人仿佛见到了大海。其他地方的人谁能把西安同水面联系起来?一曲《黄土高坡》,西安城好像是塞外荒野;一部《红高梁》,西安人成了"野汉子";一本《废都》,令西安平添耻辱。
纵观历史,由秦汉时的"荡荡乎八川分流"到近代的"八水凋零",其主要原因在于秦岭北麓水源地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砍伐破坏。
北宋初年,朝廷在渭河上游设置采造务,大量砍伐林木。《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指派专人经营陕西、甘肃的木材生意,"以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渭达河,历砥柱,以集于京师,其岁之间,良材山集。"同时,在西安用秦岭林木烧制木炭,也浮渭入河,,运往汴京。《宋史·食货》记载∶仅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英宗"繇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薪以斤计一千七百一十三万;炭以称计一百万。""繇",通"徭",徭役,指使。如此看来,号称中国"父亲山"的秦岭,成了当时全国产量最大、运输条件最好、价格最便宜的林场。
当年西安缺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重视也无力投资地表河道引水,城市供水主要靠井水,打一口井不到十万元,工业用水就地打井更方便。这不但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还造成地面下沉,危及城市安全。
自从八十年代末西安兴建黑河引水工程以来,才极大地改变了西安城市饮水的困境。这项引水工程堪称高瞻远瞩。20世纪90年代西安终于有了未央湖,进入21世纪,有了大唐芙蓉园,有了曲江南湖,有了浐灞生态区。这两年,又有了汉城湖,有了渭河西安段的湿地公园,将来还会有昆明池·…
复兴西安"水文化",当然要首先保护水的自然生态,同时要拓展水的文化价值。
总之,认识水文化,研究水文化,营造水文化,弘扬水文化,不但能够给人们提供环境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怡养情趣和心境,还能给人以知识、思考、教育和启迪,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氛围,实现自律式发展和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昔时做过一梦∶住在绿草如茵的山坡中央,背后是葱茏苍翠望不到顶的高山,屋前不远有大河静静流淌,一艘古代的楼船自天边驶来,像公共汽车一样停靠河岸,孩子们可以自由上下,去临潼、去华山…….
(本文选自2016年出版的作者随笔集《云烟》一书)
作者:作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城墙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上一篇:故乡在远方文
下一篇:asd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