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三易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傅铭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经济学管理学教研部
  摘要】上古三易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主导着上古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连山》尊崇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而为,关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归藏》探索国家生态治理,尊天道,厚地德,将自然和谐共生与社会和谐共生连接起来;《周易》设天地之位,将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统治治理中,追求在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的社会大治。上古三易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立论的基础是氏族群体的亲亲尊尊而非觉醒的个人意识,因而缺少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哲学关怀,成为上古三代变易特别是周王朝八百年的阿喀琉斯之踵,为春秋战国及秦汉以降的大规律战争史留下了朴素生态哲学思想伏笔。
  【关键词】天人一体 生态哲学思想 周易 自然法则中华民族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绝对不是一种偶然的历史现象,它是中国古代圣哲先贤理论思维至上性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古代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孕育的长存基因,延绵传承中华文明上下五干年。《易传·系辞》日∶"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从上古看,三易,即《连山》、《归藏》和《周易》三经,主导了上古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发展。据《山海经》记载. "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日《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通说认为,《连山》和《归藏》为"天皇氏"所作,《周易》则为周文王姬昌总结历代实践经验的思维结晶。从成书的年代看,《连山》成书于夏,《归藏》成书于商,《周易》成书于周,分别反应了夏商西周三代劳动人民和圣哲先贤的求知需求和智慧成果,反应了圣哲先贤们利用大气磅确的自然力量解释社会人生问题的哲学智慧和不懈的求知追求。
  一、夏《连山》体现中华圣哲先贤原始的天人一体素生态哲学思想本性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以山势延绵来解读《连山》,意取深山中飘浮的云雾,看上去好像—座座相互依连的群山。"《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连山》的思想来源可至少追溯到夏启之前的三皇庖羲氏,艮卦为第一卦。由于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面对自然界的洪水猛兽;人们只能消极地往山上逃逸,使人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山岭图腾的原始崇拜。同时,人们也以求知的本性,寻觅宇宙山川的奥秘,战胜自然力,渴望治理洪水猛兽。鲧治水、大禹治水,父子俩因方法不同而结果迥异,尊崇自然法则战胜了人力胜天的幻想,使顺应自然而为的思想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基因中,成为中华文明永恒的主题。同样,本性的求知欲望,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人生的命运也像连绵起伏的群山,起起伏伏,伏伏起起,不会永远处于山巅,也不会永远处于谷底,变幻莫测。这种变幻.并非是人的主观意愿所能主宰,许多时候感觉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在驱使。是什么力量在如此主宰呢,如何避凶趋吉,完善人生,就成了圣哲先贤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认识课题。《系传》曰∶庖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之理据,穷天地变化之理,依天地男女父母上下.成阴阳之别及其形态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同时,听宇宙洪荒之五音,宫、商、角、徵、羽,察宇宙变化之五态,将具有生长、升发作用的事物和状态归日于"木",将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和状态归日于"火",将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和状态归日于"土",将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事物困态归曰干"金",将具有寨凉、滋兹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和状态归曰于"水".即所谓"木曰曲直,火曰上炎,土爱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以阴阳的五种形态变化,配以四时寒暑之流转,解宇宙万物和社会人生之特性和规律性,构建天人一体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情怀,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从尊重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的发展利益,此为庖羲作《连山》之本意,解决先民的生产生活难题和思维困惑,探知宇宙奥秘和人生艰难困苦与富贵荣华奥秘。
  《连山》之易诞生后,上古中华圣哲先贤们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易》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系传》记载,"有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未,未耜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见,在上古中华圣哲先贤们的共同努力下,《连山》之易包含的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已运用于氏族部落社会的生产生活治理的社会实践中,使其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在思想文化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深入人心,影响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和文化内核。
  二、商《归藏》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态建设实践商汤代夏,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商易《归藏》取代夏易《连山》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地位。《归藏》取意万物藏匿大地之意,以坤为首。圣哲先贤们进一步观阴阳,听五音,定五行,全然以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维感应宇宙万物、社会人生,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的实践运用。
  商统治台者吸取夏桀的教训,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理念。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商汤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帮助其除暴安民,建功立业,成就一代王朝诞生。《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篇》记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日"从天堕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熟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害,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离兽矣!"四十国归之。古人评说,人置四面网未必能网得住鸟兽,汤去其网三面,置一面以网得诸侯四十国,非徒网鸟兽也。商汤将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用于治国,摒弃夏桀式四面张网"尽之矣"的做法,网开三面,仅留一面,愿逃者逃,不愿逃者仅取犯命禽兽。这种朴素生态哲学思想治国,不以强大欺凌弱小,只取"命中必亡者"或"犯命必亡者",其余皆可以自由生存。如此生态治国,诸侯闻之,怎不称赞商汤德行能施离兽,亦必施于诸侯,从而赢得诸侯信任,使不少诸侯国归附于他。
  商汤得国如此,治国也深谙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之道。《吕氏春秋·顺民》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干桑林。"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汤克夏而正天下",虽然代表了人间正道,开启了社会发展新的篇章,但上帝思念日情,为夏哀痛.因而"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为百姓生存计,取民心,"乃以身祷干桑林","剪其发,析其手.以身为牺牲",祝祷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之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这个故事,在今天看来有神话和唯心思想的不足,但仍然可以看出商代统治者在统治治理社会的过程中秉持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的印迹,努力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生态共生关系和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商汤得国源于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商约却因重力而为破坏国家存在的生态基础而失国。商纣失国的重要事件,记载于《郑樵通志·卷三上》,该书记曰∶"纣尝六月猎于西土,发民逐兽。谏者曰'长育之时,不可逆天道、绝地德,君践一日之苗,民失百日之食。'纣杀之。纣杀之数月,大风飘牛马,发屋拔木,人飞扬数十里。"商约拍的自恃力量任意而为的行为,违背祖宗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立国的根本,危害生态平衡与生物生长规律,"逆天道、绝地德",结果招致天怒人怨,丢失大好河山。
  三、周文王姬昌空前发展了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周易》的产生,是周王朝统治者吸取商纣王以武力耍横的失败教训,总结历代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治理国家部族经验的结果。周文王姬昌具有商汤的风骨和品范,自然仁德情怀更为高尚。据《逸周书·卷三·文传解》记载,"文王受命之九年,时维暮春,召太子发曰∶'呜乎!我身老矣,我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吾厚德而广惠,忠信而志爱。人君之行,不为骄侈,不为泰靡,不淫于美,括柱茅茨,为民爱费。山林非时不升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署,以成鱼鳖之长·…润湿不谷,树之竹苇莞蒲,砾石不可谷,树之葛木,以为焦给,以为材用。故凡土地之闲者,¥人裁之,并为民利,是以鱼鉴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山林以遂其材,工匠以为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周文王姬昌用这些思想,教育继承者尊重自然生态平衡,丰富了中国古代天人—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内涵,从当政者角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以利国家治理。在朴素生态哲学思想获得空前发展的基础上,周文王姬昌根据天人一体木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天地设位,而易行平其中"的生态原理,编撰整修《连山》《归藏》,承其精华,成就《周易》,即《易经》。它将孚哲先贤对宇审万事的认识,凝集于八八六十四卦中。《周易》承继《连山》《归藏》阴阳五行体系,通过卦辞和爻辞阐述阴阳五行万事万物错综复杂、变幻多端的特性和规律性;通过对已知事物的某些因素推导出事物发展的条件和未来发展的结果,认识事物发展的轨迹,教导人们改变某些条件从而改变事物发展变化状态,趋利避害,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涵盖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西周统治者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周易》通过易理和卦辞、爻辞,指导着统治中国八百年的周王朝国家治理活动,被誉为帝王之学、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商家必学之术。
  四、周公姬旦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治理社会的实践周公姬旦是周文王姬昌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最完整的继承者,他充分弘扬了周文王姬昌《周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将自然生态平衡与社会生态平衡思想从奴隶主统治者的角度推向极致,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统治治理等方面完整地体现了周文王姬昌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
  据《逸周书·卷四·大聚解》记载,周公姬旦曰∶"丘坟不可树谷者,树以材木。春发枯槁,夏发叶荣,秋发实疏,冬发薪蒸,以匡穷困。"这是典型的充分利用土地,依时利用材木的自然生态和谐共生思想,表达了"因其土宜,以为民资,则生无乏用,死无传户"的君王"仁德"情怀。"旦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泽不入网黑,以成鱼鳖之长。且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夫然,则土不失其宜 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万财既成,放此为人,此谓正德。"可见,周公姬旦之"仁德""正德",应为自然规律之伦理,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依事物本性和成长时序,促进万物成长,加上适当的人类活动和人自身的繁衍,成就各种社会财富,从而使社会有了大治的基础。在社会治理方面,解决人与社会关系问题,周公姬旦仍然依据物之自然属性,阐释社会属性及其变化发展规律,认为"渊深而鱼鳖归之,草木茂而鸟兽归之;称贤使能官司有财,而士归之;关市平,商贾归之;分地薄敛,农民归之;水性归下,民性归利。王者欲来天下之民,先设其利,而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德。"此处之"归德",就是社会规律之伦理,是自然趋势感召之德,是穷究统治者应当如何使社会获得治理或如何治理社会的伦理,那就是要尊重人之本性。顺人之本性而利之,则生民同心,家国同利,万事万物归其性而利其利。
  周公姬旦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其国家治理和社会统治的实践,体现在其创设的井田制、分封制和礼乐制中。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为了政治生态昌明、社会生态昌明,周公姬旦在《周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的引领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思索三年,设计四年,历时七年,制定了整套适合当时奴隶主社会治理的井田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对西周社会进行了乌托邦式的治理。
  井田制是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在社会生产领域的生态表现。它规制效隶主的录行为和奴隶的生产行为,使奴隶主都有剥削奴隶的机会从而缓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在奴隶主之间存天理、没人欲。同时,井田制通过公田和私田的划分,构建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平衡。奴隶是奴隶主的财富,更是奴隶制国家的财富,为了国家财富有可靠的来源和战时有可靠的奴隶兵源,通过井田制公田和私田的构建,保证奴隶的基本生活来源,维护国家社会根基。
  分封制是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在社会空间方面的生态体现。制定分封制,将姬发的众多兄弟和跟随打天下的功臣都分封出去;使其各得其所又不危害中央王权,形成有利于中央王权的国家治理生态。在这些分封诸侯中,绝大部分都是姬姓一族王子王孙,七十一诸侯国姬姓占踞五十三国,从而促进西周整个社会政治稳定,边疆地区得到巩固,为西周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提供了在当时人们能够理解到的制度基础。
  礼乐制是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在等级制度方面的生态体现,是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翻版。《尚书大传》四卷记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平和。"礼乐制分礼和乐两部防分,乐从属于礼。礼这部防分规定的是依宗法远近确立的等级秩序,主要是规定奴隶主统治者的身份。乐这部分主要依据等级秩序品级高低规定奴隶主可享用的器物及行为和排场。《左传·成公二年》云,"器以藏礼,礼以义行","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礼乐制是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的统一,目的是构建一个符合奴隶主利益的社会政治生态制度和消费生态秩序,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和统治生态。
  周公姬旦运用《周易》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推动了西周初年经济社会的发展,获得了社会大治。在其宏大的政治实践中,周公吐哺,赢得天下归心这不能不说是其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仁二德"、"正德"和"归德"理念的成功。周公姬旦从《周易》中继承的"仁二德"、"正德"和"归德"思想,阐明了统治者应如何进行社会治理,诠释的重心是统治者统治的机理,依其性,尊其规。立其势,诱其利,客观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代先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思想,在新的王朝中思索和关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统一、和谐共生,如何实现长治久安。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西周成为中国古代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节点,周公姬旦居功至伟。
  五、上古三易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的历史性缺陷上古三易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对自然关注密切,对社会关注密切,但唯独少了关注人与人的问题。
  在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下,《连山》只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共生关系,如何战胜洪水猛兽说生是其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尚处于萌芽阶段,个人与社会尚不构成深刻的矛盾性,更谈不上一方与另一方的冲突和斗争。在氏族内部生存的人,他们的相互关系处在纯粹的自然关系状态中,除去—些亲亲尊尊的纯情感关系外,没有经济利益的中突,所以人与人如何和谐共生的问题根本没有产生的条件,因此也就不存在解决人与人如何和谐共生的理论问题,更不会有相关理论成果。这种氏族内部阳的亲亲尊尊的人与人关系,发展至极致,最终导致形成一个个人群,产生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氏族人际关系。当"尊尊"不能控制所有人际关系,对全体成员进行有效管控时,"亲亲"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群体之间,就会展开激烈临的群际冲突和战争。
  商代《归藏》,重视大地母亲的作用,它继承了《连山》有关天文地理对农作物生长会产生影响的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和理性认识,并开始了朴素生态哲学思想成就运用于社会实践的活动。但它立意的基础仍然是氏族部落人群而非个人意识的觉醒,仍然以族群作为其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的立论点,氏族内部仍然是亲亲尊尊调整人与人关系。因此,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关怀仍然被忽视。
  《周易》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仍然存在这种思想和认识缺陷。在理论体系上,《周易》易理和卦辞、爻辞缺少人与人和谐共生关系的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关怀,,仅以阴阳五行之变,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态,放任氏族人群的自我发展。由于缺乏对人与人和谐共生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的应有关怀.人的和谐是以群为基础,这虽有社会心理的现实性,每个人总有相对有利交往的人群;但在客观上纵容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缠斗。即使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仅仅延续了三四百年时间。其后,王室纷争、诸侯割据和礼崩乐坏的社会客观现实,使中央集权的周王朝奴隶主政治制度最终走向瓦解,成为周王朝八百年的阿喀琉斯之踵。
  历史的发展也依据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理论的内在逻辑运转,在亲亲尊尊氏族势力上,没有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平王东迁,诸侯不断坐大,周王朝走向衰微,整体上失去了治理社会的构建力,社会生态逐渐失和、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有效性消退。在亲亲尊尊道统上,没有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平王宜臼本系周王的废太子,由勾结犬戎攻破镐京的申侯拥立,间接犯有弑父杀君罪名,在政治生态方面失去了亲亲尊尊道统的合法性;始终得不到诸侯的尊重。在亲亲尊尊社会力量上,由于没有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理念,平王东迁,并没有迁徙丰镐二京拱卫京城的百姓,洛邑建国依靠的是周围各诸侯国的力量,使周王室落入了诸侯国的直接掌控之中。周天子无力拒敌自保,必须依赖诸侯国保护,从而彻底改变了国家治理的政治生态,最终形成了春秋时期思群雄治理国家的政治局面。
  春秋时期群雄并起的国家治理政治局面,使国家政治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裸露于诸侯国面前的周王室,成为强大诸侯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具。《周易》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缺失对人与人和谐共生情怀的理论关注,既促成了春秋战国群雄逐鹿的历史混乱战周,也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解放的文化史诗画卷。
  在春秋战国的特殊社会历史环境中,《周易》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者们根据各自的特点及其社会实践活动需要,解释易理和制辞、这辞,逐渐开5 了各种流派。各种流派竞相在自己认同的领域发挥理性思维的巨大作用,在相关领域构建起新的生态哲学理念和价值指向,使《周易》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在各自领域内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而形成了影响后代深远的诸子百家争鸣的人类文明奇观,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光彩照人的思想文化盛景。但非常遗憾的是,周文王姬昌和周公姬旦的天人一体朴素生态哲学思想理论缺陷,除墨家外没有得到诸子百家根本性的补充和完善,成为秦汉以降大规模战活不断的理论根源。
  参考文献∶
  【1】思履.彩图全解四书五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2】 王飞.先秦两汉时期森林生态文明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7.
  【4】张以文四书全译【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5】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年版
  作者简介∶傅铭,又名傅文柏(1963 年5月生),男,汉,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人,副教授,双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生态文明理论。
 

上一篇:《诗经》在 在日本明治时期 "中国文学史"语境
下一篇:乡村建设调研报告-对10个明星村、网红村的走访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