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会治理探究
赵磊 程柏华 陆宇
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
  一、虚拟社会治理的概念、现状及与传统社会治理差异
      (一)网络虚拟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网络虚拟社会治理是立足于真实的世界,根据真实世界的要求,在网络空间中建设和维持虚拟社会的秩序。计算机网络以通信为目的,经过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网络,又因为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飞速发展,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虚拟社会也快速形成。在电子屏幕的掩护下,现实社会藏身于虚拟社会的外壳之中,以另一种形式相互联系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网络社区。
  虚拟社会依托于虚拟的网络,其基本属性是虚拟化,通过这种方式虚拟出来的社会可以让人们冲破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约束,人们既可以参与又可以组织,但缺乏约束也使虚假信息泛滥,这给虚拟社会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虚拟社会可以使人们打破僵化的思维方式,让人们跨越疆界不拘束于时间地点自由地与世界沟通,但缺乏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也使网络虚拟社会难以管控。虚拟社会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网络.它的稳定与否关系着国家是否安全,社会是否稳定,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方面。因此,切实开展网络虚拟社会的治理,正确引导网络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网络虚拟社会发展现状习近平总书记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引发了社会生产的新变化,为人类生活创造了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的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网络中极大延伸的时空边界,使网络虚拟社会有了鲜活的生命意义。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也渐渐与网络虚拟社会融合,虚拟社会与现实息息相关,每一个参与这个新世界的人类个体都在为它的发展提供力量,人类社会正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发展着。网络虚拟社会的一些特性诸如隐蔽性、自由性、共享性等特点是一把双刃剑。所以,为使网络虚拟社会快速良好发展,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治理已经变成我们所面临的一项严峻课题。
  (三)虚拟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治理差异
  网络虚拟社会依托于传统社会,而传统社会的诸多特点又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属于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两个范畴。因为网络虚拟社会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出现在现实社会中,所以为了使网络虚拟社会健康平稳发展,符合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需求,构建一个合理的虚拟网络管理体系我们需要在当前社会管理制度之上进行创新。
  网络虚拟社会下的信息速度有效地扩大了传统社会治理的主体范围。传统的社会治理是一种以国家机构为主体,参与社会多主体的公共行政行为。网络虚拟社会促进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各主体可以有序地协调和参与社会治理。在传统的社会治理过程中,国家机构起着主导作用,传统的社会治理过程缺乏必要的参与和监督,治理过程往往容易与人民的真实需求脱节。网络虚拟社会中信息的多元化促进了现实社会治理过程的透明化,而透明化又成为提高现实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渠道。我们要认识到互联网为国家治理和政府职能转变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网络治理也给国家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二、虚拟社会技术发展和治理体系的关系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分析1.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自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这一技术术语出现以来,依托相关科学支撑的技术研发已然走过了数个世代。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网络技术与数据存储技术的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相关技术与生活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也将愈加显著。
  作为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算法是产生人工智能的直接工具。从历史来看,人工智能自1956年提出以来,已历经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实则也是相关研究方法与算法发展的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60一70年代,以逻辑学为主导的方法成为当时研究的主流。学者们期盼人工智能,藉由计算机的数据性能,进而完成各类机械的逻辑推理证明,但由于相关计算机技术本身便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尝试最终宣告失败。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90年代,其中,1974年到1980年间,鉴于先前的尝试大多失败,这一时期鲜有公司为各类人工智能企业进行投资,因此,这一时期的智能研究相对迟缓,进入了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寒冬"。1980年到1987年,专家系统研究方法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新热门,而在此时期,对于人工智能的投资关注再度兴起;1987年到1993年,尽管此时计算机运算性能,比之前几十年已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由于可运行数据较少并且太局限于经验知识和规则,学界期待的学习系统讲展十分缓慢,因此,资本与政策的支持力度再次大幅下降,人工智能研究进入第二轮"寒冬"。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 年代以后,1993年到2011年,随着全球互联网的铺设与电子计算机的加速迭代,相关仪器的计算力和数据量均有大幅度提升,人工智能技术获得进—步优化。时至今日,数据量、计算力的大幅度提升,帮助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特别是神经网络主导的深度学习领域得到了极大的突破。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式进入其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此外需注意的是,数据也是人工智能底层逻辑中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没有海量数据的支持,针对人工智能的的数据处理将无法进行。正是因为有了对数据的清晰、集成、归约等预处理手段,人工智能才能拥有充分的空间进行学习。先前的人工智能发展,人始终需要在数据层面生产、采集、储存、计算、传播等方面设定"路径",而机器仅需完成其运算的基本性能,因此在本质上,上述人工智能技术无论如何宣传,其本质仍属于"非智能"的产物。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更新,从数据生产、采集、储存、计算、传播到应用都将被机器所替代。强大的计算机算法将帮助人工智能逐渐获得包括视觉、说话的能力和方向感等类人的感知能力。现今,业界已然愈加关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技术探索,约89%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和40%人工智能范围内的相关专利均为机器学习范畴。可见,以"效仿人脑并模拟进化,系统化地减少不确定性,识别新日知识的相同点,并完成学习"的"机器学习"技术模式已然成为业界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探索的主流。
  2.人工智能市场的现状分析几乎所有人工智能学术研究均承认,人工智能的相关定义并未完全统一,然而,基于人工智能意义下的相关技术,却已然随着资本的大量投入与政策的不断倾斜而日新月异,并大面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系统正逐步成型。依据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可以将人工智能划分为基础支持层、中间技术层和下游应用层。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主要提供硬件(芯片和传感器)及软件(算法模型)等基础能力;技术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以模拟人的智能相关特征为出发点,将基础能力转化成人工智能技术,如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算法研发。其中,技术层产出的技术效能可以广泛应用到多个不同的应用领域;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延伸,将技术应用到具体行业,涵盖制造、交通、金融、医疗等 18个领域。
  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自2015年起逐步开始扩张,随着5G、新基建等相关技术与政策的显现,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在可见的未来,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依旧将蓬勃生发,至2030年,其核心市场规模或将突破1万亿元。此外,中国城镇化水平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加速,给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资本投资愈加趋于理性,人工智能产业逐渐迈入成熟化发展的新阶段,未来,具备底层技术创新和落地能力的企业将更受政策与资本的重视和青睐。
  3.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蓬勃发展,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国际竞争的压力与国内产业部分领域发展的属弱,均对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从国际上来看,中美"双雄并立",构成人工智能第一梯队,日本、英国、以色列和法国等发达国家乘胜追击,构成第二梯队。同时,在顶层设计上,多数国家强化人工智能战略布局,并将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从政策、资本、需求三大方面为人工智能落地保驾护航。后起之秀的中国,在终端领域早已取得了较为可喜的突破,然而,较之于美日等老牌电子产业强国,我国在精密仪器制造等领域仍有较大差距。各类尖端片设计与制造能力、产学研结合能力、高端人才培育等方面,与全球顶尖国家仍有一定差距。正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才可使我国进一步夯实人工智能大国的地位,并为进一步走向"人工智能强国"提供方向指引。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主要有如下问题∶一是"高端"技术与"中低端"产业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较之于国家庞大的经济体量,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可应用前景依旧日极为广阔,且以中低端行业需求尤为迫切。事实上,我国各类中低端行业合理信息化水平远远不足,场景信息交互往往闭塞滞后,这为相关Al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带来了极大的麻烦,需重视并力加以修正。
  二是Al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等储备不足,自主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数据储量与类型位居世界前列,基础算法趋于成熟,华为、阿里、腾讯等骨干企业正着手构建基础层生态系统,但软件框架尤其是开源框架,以及半导体等领域与全球一流企业还有不小差距,亟待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三是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稀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但高水平人、才依|日较为稀缺,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市场上极为缺乏既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又掌握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同时还可进行应用开发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产学研合作密切度待提升,成果转化率不高。对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而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如何实现密切合作的问题亟待解决。现有的产学研多为自发短期行为,缺乏顶层统筹以及可持续运行机制,亟待制度化大平台构建。
  五是数据安全问题逐渐显现。人工智能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安全问题,例如数据深度伪造被用于敲诈勒索,个人信息泄露等事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与数据的不当使用密切相关。如何确保相关技术的合理使用,亟待整个社会求解。(二)区块链技术应用对社会治理的作用1.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定义及其由来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目的是解决交易信任问题。广义来看.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狭义来看,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纂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现今的区块链技术通常涉及以下几种基本概念∶交易(Transaction);指导致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状态改变的一次操作,如添加一条记录或者是一笔在两个账户之间的转账操作,则代表了—次数字现金的转移过程。
  区块(Block)∶用于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交易结果。区块通常用区块头的哈希值和区块高度来进行标识。区块头一般包括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父哈希)、时间戳以及其他信息。区块头的哈希值是通过 SHA256 算法对区块头进行二次哈希计算而得到的数字。区块哈希值可以唯一标识一个区块。
  链(Chain)∶由一个个区块按照发生顺序串联而成,是整个状态变化的日志记录。
  区块链技术的最大优势与努力方向是"去中心化",通过运用密码学、共识机制、博弈论等技术与方法,在网络节点无需相互信任的分布式系统中实现基于去中心化信用的点对点交易。因此,区块链成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体系的核心底层技术。
  根据系统是否具有准入机制,区块链系统可以分为无许可的区块链和有许可的区块链,前者被称为公有链(Public Blockchain),后者则被称为许可链,如图表5所示。许可链又可进一步分为联盟链(Consortium Blockchain)和私有链(Private Blockchain)。准入机制的有无往往会影响区块链系统面临不同的各类环境并导致系统采用不同的共识机制。
  2008年,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学者或组织发表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这一事件被认为是区块链技术的起源,而根据比特币大会所发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2015白皮书》所述,时至今日,区块链发展总体上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区块链 1.0,即以可编程数字加密货币体系为主要特征的区块链模式,主要体现在比特币应用上;区块链 2.0,即依托智能合约、以可编程金融系统为主要特征的区块链模式,区块链技术被运用在金融或经济市场.延伸到股票、债券、期货、贷款、按揭、产权、智能资产等合约上;区块链3.0,即广泛创新应用阶段,主要是广泛应用于某些全球性的公共服务上,能够满足更加复杂的商业逻辑。当前,区块链发展已经进入区块链 3.0模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区块链模式是平行发展而非质变式演进的,区块链 1.0模式与 2.0模式目前同时存在于人类社会,且以数字加密货币为应用代表的 1.0模式仍在探索之中。区块链 2.0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务上的延伸,其应用涵盖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等。区块链 3.0包括行中的新兴应用,拓展了包括银行和金融科技在内的广泛应用。区块链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互动态势。
  2.区块链技术当前的行业发展前景2019年全年,全球区块链支出达到29亿美元,美国规模第一(39%),其次西欧(24.4%)、中国(11.2%)、亚太(8.1%)和中东欧(5.2%);银行业支出占首位,其次为离散制造、零售、专业服务和流程制造,五大行业支出占比73%。而随着各方对于区块链的愈加重视,对于产业集约化发展已然成为区块链产业发展的下一类趋势,为尽快实现区块链从"技术—应用"的转化落实,国内外各类产业联盟均已陆续建立起来。R3 区块链联盟于 2015年9月成立,致力于为银行提供探索区块链技术的渠道和区块链概念产品。同年,Linux 基金会成立超级账本(Hyperledger),推进区块链数字技术和交易验证开源项目。中国先后成立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China Ledger)、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金链盟)和区块链微金融产业联盟(微链盟),积极探索推动区块链的应用。
  此外,随着应用层面的全面铺开,现有区块链产业板块逐步细分为如下几类方面;1)底层基础设施;Fabric、Corda、Quorum、BCOS等开源企业级底层已相对成熟,打下了架构基础;公共基础设施应运而生,如中国的BSN区块链服务网络,降低企业的应用壁垒,加速落地。2)解决方案服务方;自带场景的大型企业大量入场,部分方案已达到可大规模应用的程度;独立服务商头部效应已出现,长期来看受制于场景资源,可能开启未位淘汰;预计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下,短期内应用需求将显著上升,且部分需求将被证伪。3)周边服务方;安全服务已成熟,为应用保驾护航;联盟协会涌现,整合行业技术、场景、专利等资源;国际标准组织标准设立工作有序进行,更多标准组织正在形成;区块链教育事业从民间走向高校,教材编写列入国家规划。
  2020年.承载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平台已出现了干万级别日活动量的应用,业界对于跨链层面的行业关注日渐兴盛,同时,软硬一体的快速突破,也为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进入2021年,区块链技术或将在先前的技术基础上,愈加重视隐私保护、软硬—体化等问题的探索与解决。
  3.区块链应用视域下社会治理体系的变革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充分彰显了区块链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但同时.需要意识到,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全部属性尚未完全明晰,蕴含的隐患也尚未得到有效根除,因此,当下需进一步加强对区块链参与下的社会治理体系的变革,及其变革所带来的诸多治理挑战的重视,早日谋划相关对策,为未来区块链产业的有序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
  其一,作为潜力巨大,且未来可能在诸多安全领域产生重要效应的技术,区块链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破解。首先,尽管理论上,区块链的高安全性依赖干难以同时攻击的众多无中心节点,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各节点具备的安全防护等级参差不齐,攻击者可以利用网络拓扑结构,仅凭少量资源即可成功实施小范围攻击。另外,随着量子计算的发展,区块链底层依赖的哈希函数、公钥加密算法、数字签名等技术也将受到一定的威胁。其次,系统级的区块链安全评估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区块链结构复杂,所包含的共识算法、激励机制、智能合约等关键环节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估,目前仍缺乏代码评估机制以检测系统漏洞,传统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等网络安全技术不能完全适用。最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让监管模式发生变化。传统的监管模式是集中化的、反匿名的,而区块链却是对这一模式的堇命。面对日益发展的隐私保呆护技术,监管技术也要与时俱进。
  其二,我国在区块链技术及产业方面起步较晚、积累较少,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区块链技术创新方面,虽然我国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在全球遥遥领先,但大多处于审查阶段,获取专利实际授权相对较少,且核心专利数量较之于国际顶尖强国具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存在的节点规模、性能、容错难以平衡,跨链互联难以实现,缺少统一的标准,链上链下数据难以保证一致等问题,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整体上仍停留在试点测试的初级阶段,各类应用模式仍在发展中演进,缺乏代表性应用。另外,随着又一轮"区块链热"的兴起,应该注意防范因为区块链技术应用而可能引发的对传统商业运营模式的冲击。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需要推进政府、链条参与方、技术提供方等各攸关方共同参与区块链技术的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之中。其中, 在技术创新方面,要避免各类新兴技术的"孤岛式"发展;充分重视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式集成创新。在标准制定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规则制定,有利于区块链行业的长远化、规范化发展,因此应当加以重视。在产业应用方面,需要深化有关产业在各领域的场景应用,按照基础设施、行业应用和综合服务三大板块进行合理布局,加强潜在龙头产业或企业平台的扶植与培育,共同推动整个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应加强科学规划,避免投资泡沫的浮现。
  其三,需要充分认识到,技术本身不是万能的,对新技术的运用不当或失于管控,不仅不会给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带来正向效应,同时还会导致技术误导下的社会畸形化渐变,会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深刻挑战。目前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应对区块链这种分布式极强的新兴技术,极有可能显得力不从心另外,区块链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应用,对于相应行政管理的思维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更好地推动区块链应用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同时也需要行政管理和全社会治理理念转变及能力的提升。
  (三)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和我们精神价值的关系在近年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科技发明登上舞台并迅速实现民用之后,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下一类登场的科技又将是什么?事实上,近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趋向已经明确表明,依托算法叠加所产生的智能产品,本身仅仅算是人类工具的延伸,其自身所谓的智能依旧是设定的程序重复。因此,部分专家与学者已愈加意识到,突破人工智能乃至网络技术极限的要义,依然在我们人自己身上——2019年7月17日,Space X及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召开发布会,宣布成立两年的脑机接口(BCI)公司Neuralink的脑机接口技术获重大突破,他们已经找到了高效实现脑机接口的方法。7月30日,Facebook一直资助的加州大学日金山分校(UCSF)的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团队,首次证明可以从大脑活动中提取人类说出某个词汇的深层含义.并将提取内容迅速转换成文本。同样,2019年末至今尚未结束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时刻暗示人们,"无论是多么强大的科技,都难以避免人体自身在面对自然浩劫的卑微与脆弱"。
  较之于人类科学技术在近500年的蓬勃发展,人类自身的重要机能,却在近万年内鲜有提升。但是,这一情况已然出现改变。现在,无论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需要,亦或是人体战胜自然天灾的渴求,人类未来的科技,都必将同自身肌体的机能产生链接。这便意味着,无论是主动接纳,亦或是被动驱使,对于人体机能的提升甚至重塑的期待,都将使其本身成为下—个技术产业爆发的重要"奇点",类似《赛博朋克2077》游戏之中那种机械义肢、全球性赛博空间大面积普及的未来,实则并非水月镜花。
  不过需要承认,虚拟技术的全面且深入地普及仍需不少时日,当前一段时期的各类智能、虚拟技术发展的主题,将仍是人与各类器具之间既亲密却又仍有物理距离的接触。然而,即使在当下这一"前赛博"时代,虚拟科技的使用却也已然对人们的传统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购物的出现,使得以往人声鼎沸的线下商场、市场正面临严重危机;共享经济的出现,使得各类临时出租变得愈加便捷高效,给诸如出租车、酒店等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些新老业态交织融厂的背后.实则体现出虚拟经济之下人们的衣食住行的认知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所带来的精神效应,并非均是昂扬向上的激励。
  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曾描述了网络自我的三种新状态。第一种状态是"逃离现实世界",也许他们正在你身边,但他们的精神已经游离到了另一个世界;第二种状态是"双重体验",即人们能够体验到"虚拟与现实"的双重人生;第三种状态是"多任务处理",人们由于可以同时处理多种事情而赢得了更多时间。在网络空间中,我们体会到了全天候的在线状态,现实和虚拟的界限变得模糊,个人能够随时向自己以及他人展示着自己的存在,并同时处理多种事情。但真正的情感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被技术稀释,弱连接挤占了强关系,失去了手机我们感到彻底的孤独,更加无所适从。
  同时,各类虚拟网络技术在全社会的大面积普及,一方面方便了人们接触各类新兴事物与信息的同时,却也使得人们的思维日渐"分散化"。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互联网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效应"已日趋凸显。由于不同主体的认知始终有别,人们在进行思维表达时,其生产信息往往具有主观性与差异性。这些特性,结合个体的时空差异,造就了互联网时代民众表达的"去中心倾向"。但这种"去中心倾向"并不是无限扩展的,随着事态的演变,该类无序的表达会经由"传媒集体"与"意见领袖"的整合,而在一定群体范围内逐步趋同,形成"聚众效应"。在人的社会属性的驱动下,这一"聚众效应"不仅可能有效改变人们对于各类事件的认知,甚至还将左右各类主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进而引发一系列非典型性突发事件。
  面对这些潜在问题,只有不断提升
  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由"共建共享"迈向"共建共治共享",建立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虚拟技术对民众精神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首先,我们仍需根据时势,打造符合当前发展的现代治理格局。需不断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利益。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法治,实行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需要通过不断制定与修订宪法、法律与各项法规与制度,使得民众的切身利益得到法律保障;还需进一步修改完善各类预防与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机制,平衡各方面、各区域之间的发展。需注意的是,互联网时代的"互动效能"使得民众的诉求表达与各项制度监督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普通民众,特别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利益被剥夺者仍然很难获得有效的、制度化的影响决策的途径。因而,应当进一步加强公民参与平台建设,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公平绩效考核渠道,提升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效能。鉴于当前国内外话语权斗争日趋激烈,应注重"以文化人"功效,不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法治精神培育""政治生活参与""公共服务意识增强"等方面的巨大影响。把握好意识形态领域"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坚持"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从价值观整合、历史资源运用、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捍卫中华文明优秀文化的发展与存续。
  其次,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内外各类要素的剧烈变化,各类矛盾、问题将会相继而生。党和国家治理所面临的决策环境、决策任务、决策要求以及决策手段等也将不断的调整,这便对于决策者们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我国需全方位提升科学决策的能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看家本领,不断学习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理清各类矛盾与问题,辩证看待,对症下药;还需坚持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坚持在实践中发现并掌握各类真理;也应不断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尊重科学、热爱科学,提升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各类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经济建设、民生发展等方面,牢固树立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指引","以实实在在业绩接受检验、评判工作";此外,还应保持战略定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问题,既要稳中求进,开拓创新,还需"苦练内功""善用外脑""于法有据"。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迁,我们应当"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但面对国际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与部分潜在挑战,又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三、虚拟社会治理展望
  (一)虚拟社会治理整体模式的变革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干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届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随着"十四五"的启动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确定,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将极大改变社会的形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当前定义下的虚拟社会形式很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形式,新社会形态下的政府职能也将发生大的改变。(二)虚以社会治理中政府职的的变政府职能亦称为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及社会保障职能。虚拟社会其实是现实社会的进一步延伸,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虚拟社会的治理也可以理解为传统治理方式的延伸和拓展,其基本目的一致,都是通过科学合理规范政府运行机制,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虚拟社会治理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面对"网络"与"现实"互相交融、互相镶嵌的当前社会环境下,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虚拟社会成为主流新形态下,所产生的新治理困境,针对性地进行职能调整。
  1.当前环境下的政府职能的转变乘着改革开放40年的东风,中国一跃成为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国家;改革开放使中国从"总体性社会"逐步向多样化社会转变,公民意识的逐步兴起,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变革。
  一是政治层面。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传播网络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拓展了公民诉求的传递渠道,以往依托政治力量管控舆论的效力大幅降低,信息控制弱化,推动了社会治理从行政管控走向政策引导,政府职能从管理演变为"服务+监管",政府和民众的角色从管理与被管理者到逐步趋于平等,治理模式也从政府为主导的单向治理向多方共治方向转变。
  二是文化层面。以"网缘关系"为渠道构建起的新型社群形态,与地缘、血缘为基础的传统社群形态相,有迅捷性、虚拟性、开放性、动态性、超越时空性等特征,在国家治理层面,体现为对全球不同文化模式之间冲突与融合的有效应对。技术的进步推动知识的快速获取和广泛交流,语言障碍也将被逐步消弭,新的全球性的文化交流机制和教育体系改革创新将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虚拟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将为文化治理从自然主义、经验主义向理性主义行进提供新的理论视野予和实践路径。
  三是社会保障层面。随着全国一体化的信息化政务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服务将打破地域和分管部门之间无形的墙,实现公民从生到死全生命周期所有事项"一网通办",且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和电子货币体系的逐步建立,社保管理将变得更诱明更智能,目可追溯可反馈,国家治理的重心也将从行政管理转向政策优化和监督执行。
  2.未来虚拟社会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是经济结构的改变促使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经济方面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推动资源配置最优化,满足全体公民的所有需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在虚拟社会的时代,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将可以不再因为依托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而不得不忍受市场本身的弊病,信息网络和人工智能将做到需求与供给的无缝连接,达到所想即所得,政府将更注重于对整体生产力的提升和对公民需求的引导;即解决"星辰大海"和"信息茧房"的问题。
  二是安全环境的改变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在应对力外部险安全层面,虚拟社会的底层基础是信息网络和人工智能,现实中的战争形态将从人与人的战争,进化发展为智慧机器之间的战争,进而再演变为网络战争。其次,如上所述,虚拟社会可以促进整体人类社会的融合,因此未来随着虚拟社会的发展,以往因国家、种族、宗教差异而发生战争将会逐渐消失,政府面对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内部,即来自极端思想分子、经济投机者的网络攻击,网络安全将成为政府维稳工作核心。
  (三)虚拟社会治理中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
  信息的高速高效流通特别是5G的应用逐步消除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极大提高了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能够更迅速准确地获取市场情况,更高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从而运用财政和货币手段对市场进行更有效的事前、事中调节,避免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盲目性和自发性,政府职能也逐渐从顺应市场向引导市场方向转变。
  (四)虚拟社会中如何依法治国治理核心的改变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在万物互联的虚拟社会形态下,法治将成社会治理的核心,是支撑整个社会的总体框架。在强大的信息网络和算力支撑下,政府行政事务基本完全线上化、智能化、无人化,政府人员基本仅参与决策与监督工作,在公民共同参与下完成立法、司法和执法,依法对经济、外交、军事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服务职能将下放至企业具体执行,政府依法对各项服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不合规的行为进行执法,不合理的法规进行立改废释。治理核心的变化,将引导政府职能更聚焦于维护法治,依法治国。
  (五))虚以社会下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全球格局的改变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虚拟化的社会形态弱化了种族、民族、语言、文化的边界,从而也弱化了国家的边界,网络互联消弭了距离阻隔,使交流和协作不再受空间限制,人类将进入全球化高度协同的社会,最终将形成全球化的政府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最终实现。在达成这一目标之前,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将逐步转向构建全球或者区域合作体系,跨国协作将成为主流。(作者单位∶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
上一篇:网端再造"新敦煌"干年古迹拥抱数字化
下一篇:《诗经》在 在日本明治时期 "中国文学史"语境

联系电话:029-81130634

投稿邮箱:qinzhibjb@126.com qinzhibjb@163.com

Copyright © 2021-2022 秦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